如何看待CRV的暴跌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今天看读者的留言,再看网上的信息才知道CRV的价格暴跌了。 导火索是项目创始人在诸多借贷应用中抵押的CRV被执行了清算,从而引发抛售,导致价格大跌。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项目创始人第二次引发这样的事件了。 上一次创始人也是把大量的CRV抵押到借贷应用借出稳定币,引发了不小的恐慌---当时有测算估计如果CRV被清算,甚至会导致抵押了大量CRV的AAVE来不及清算从而导致AAVE负债。 侥幸的是,在紧要关头有几位知名玩家私下以大概0.5美元左右的价格批量买了几千万或是上亿枚CRV代币,避免了近在咫尺的清算。 但这一次,CRV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这两次事件反映出的最本质问题就是:项目创始人自己都对自己项目的代币没有信心。 这样的项目的未来还能走多远呢? 我总是认为看一个项目有没有长线发展潜力首先就是要看项目团队如何。用这个标准来评价Curve现在的状况,那显然项目未来的发展潜力是很有限了。 留言区有读者问我现在是怎么处理手里的CRV? 我在完整地了解到这次事件后,已经在第一时间把手里的CRV全部卖出了。 未来CRV的价格会不会涨回去呢? 我觉得有可能还是会,尤其是当牛市真正到来后,板块轮动大概率也会惠及DeFi板块,而DeFi普涨时CRV也会一起受益。 但CRV到底能涨到多少就很难估计了。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两次事件,我不再看好这个项目。所以我就不会再为一些细节(比如怎么选取合适的高点套现)纠结,而是直接远离这个项目。 现在回顾CRV的投资过程,我觉得自己先前就犯了一个错误: 在上一次创始人因为抵押CRV险些触发清算动作时,已经说明项目创始人是存在问题的,而且当时网上就有不少传言指创始人挥霍无度。这些迹象都足够能说明项目创始人存在问题。 那时,我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把CRV全部卖掉。 当时我之所以还心存保留主要是考虑到这个项目在整个DeFi生态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寻常,属于生态的基石。 但现在想来还是要回到项目本身,按评价项目的标准去衡量项目本身,以此来决定怎么进行接下来的操作。 留言区有读者问CRV现在的价格比较有吸引力,值不值得买? 我判断一个项目值不值得买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至少当下我看好这个项目,我才会再看它的价格是不是够便宜。如果我不看好一个项目,它再便宜我都不会买。 有读者留言问自己在CRV上的仓位非常重,现在该怎么办? 我记得曾经Matic还是Magic价格很低迷的时候,也有读者问过类似的问题。 我当时回复:对于除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外的任何币,都不建议重仓,都要非常严格地控制仓位,目的就是为了防范意外和风险。 那么对于已经重仓的用户该怎么处理? 如果是我,处理方法会非常干脆,直接壮士断臂,对自己不看好的项目毫不犹豫地清仓。 不过我这个方法估计不少读者真正在操作时会犹豫,下不了手。如果实在犹豫,那我建议把其中一半的仓位换成比特币或者以太坊好了。 对于我们的老读者来说,看我们的文章有一定的时间了,经历的事件和意外也不少了,我希望在这些经历中,大家应该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 意外和风险是我们难以预测和估量的,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却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很多文章中写过的事件,很多次分享中提到的操作说来说去都是几个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操作。 比如对这次事件,最好的防范方式还是我很多次都说过的那句老话: 控制仓位防范风险。

4分钟
77
1年前

zkSync空投引发的思考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这两天,在推特上读到一个推主撸毛zkSync的经历。 这位推主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这些年一直坚持在zkSync上进行各种交易。在这期间,推主的这份投入和专注得到了妻子矢志不渝的鼎立支持。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他的妻子都对他笃信不疑。 然而这份努力换回的结果却是颗粒无收。这无疑像晴空霹雳一样,击垮了推主的心理防线。 在这个发言的跟帖中,还有推主附上了自己的经历--------为了获取最大收益,甚至不惜辞职来全身心做这个事。 这位推主及一些跟帖网友的经历让人看了五味杂陈。 今天和大家提及这个经历更多的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位推主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几个我认为很严重的错误,希望我们的读者未来能避开这个坑,不要再让类似的悲剧上演。 做任何事情,首先大的策略要对,然后才是雕琢细节。大的策略对了,细节不那么精准顶多就是走得慢、效率低一点;但如果大的策略都不对,细节雕琢得再好也是徒劳无功。 在这个案例中,我觉得推主犯的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大策略错了。 薅羊毛这个玩法发展到现在,早就不是曾经那种雨露均沾的模式了。现在的薅羊毛,项目方制定的政策已经非常严格,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将代币空投给对项目没有忠诚度的投机客。 在这个大前提下,项目方通常有两种做法: 一是明确公布空投标准,比如像Blast、EigenLayer等项目那样-------谁抵押的资产多,谁拿的空投就多。 二是不明确公布空投标准,总是以似是而非的话术吊整个社区的胃口。让大家看得到希望,但却看不到明晰的结果。 对第一种,我们一看就知道那就是个比钱多的游戏。对这类游戏,大家量力而为,适当参与就行了。最终的空投有就有,无就无。 在这一种游戏中,受伤的散户反而不会太多,因为散户一看规则就知道对自己不利,稍微理智一点的散户都不会在这类游戏上面下重注。不下重注就不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而第二种就是个博弈游戏了。为它没有明晰的规则,但却有着看上去“硕大无比”的“大饼”,所以很容易让人产生幻觉。 在这种玩法中,项目方完全掌控主动权,而参与者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权力的。然而这种游戏却最容易让参与者头脑发热和受伤。上面这个案例就是这类游戏引发的悲剧。 但其实如果我们屏蔽内心的贪念,稍微静下心来想一想,应该不难发现:在这种规则不明、公平性和透明性都有疑问的游戏中,参与者如果还能获利那纯粹就是运气。 既然是运气,那我们根本就不应该押上全副身家、压上自己的一切去赌、去搏。 所以在这种游戏中下重注、押宝的策略根本就是错误的。 理智的做法是我曾经在文章中写过的那样:在时间、精力、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参与就行了。 如果我们更深一步,实际上会发现这类参与者的内心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脑子里萦绕的“一夜暴富”这个心魔。 无论是推主的“全力以赴”、跟帖的“全职操作”等等无一不是这个心魔引发的动作。 这个心魔在加密生态中侵蚀了99.9999999%的人。 因为错过了比特币,所以指望梭哈山寨“一夜暴富”。 因为错过了以太坊,所以指望梭哈以太坊杀手们“一夜暴富”。 因为错过了比特币、以太坊,所以指望梭哈MEME“一夜暴富”。 因为错过了ORDI,所以指望梭哈其它铭文“一夜暴富”。 因为错过了所有的币,所以指望撸羊毛“一夜暴富”。 ...... 在这一个又一个“一夜暴富”的指望中,当然有成功者,但我们要仔细地思考一下这个比例到底有多大? 即便是有,凭什么是你、是我? 所以对这些投机游戏,用平和、随缘的心态参与在我看来才是适合散户的方式。

4分钟
99+
1年前

以太坊未来的爆发点在哪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对于以太坊在这一轮行情中的走势,我不止一次表示过遗憾。 当然,这里的遗憾主要还不是价格。因为我长线看好以太坊,所以价格越低其实我是越喜欢的,最好长期低于我设定的定投价。 我主要遗憾的是以太坊的生态并没有像上一轮牛市那样爆发出颠覆性的创新和应用。 趁着端午节这几天假期,我仔细读了Vitalik(bridge.zkasino.io)去年和今年的几篇关于第二层扩展的文章。 从他的文章中,我似乎看到了未来的苗头。 对于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Vitalik在文章中十分清晰地表明了态度:他希望绝大部分应用最终都跑到第二层扩展上。 而且他对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看法也绝不仅仅是把它们看作以太坊性能的扩展,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以太坊这个“大总管”掌控最终裁量权下任其自由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有着自己文化、自己个性、自己特色、自己应用、自己生态的区块链“国家”。 从这个角度思考,我改变了此前的看法。 此前的我一直认为现在的第二层扩展太多了,现有的第二层扩展都用不完,新的扩展还在层出不穷地涌现,这些看上去“重复”的扩展们有多大的意义? 但现在我认为:虽说从技术上看,这些扩展多数都雷同,但从文化、个性上来看,现在的一些第二层扩展已经明显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圈层。 比如Base上明显活跃的是社交(MEME)类应用,Arbitrum上活跃的是野蛮生长但质量也有保障的应用,Optimism上活跃的是机构支持比较多的应用,未来的Treasure、Redstone上活跃的很可能是游戏类应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扩展在逐渐形成各自的特性后,又会吸引更多类似的应用进入到它们的生态,从而更加强化它们的特色。 长此以往,未来的以太坊上将很可能会出现无数个以第二层扩展形式存在的社区、团体。它们有着各自的文化、各自的价值观、各自的社区氛围。 现在的社区是动不动就发币(NFT、MEME),而未来的社区很可能就是动不动就发链(第二层扩展)-------实际上这个现象已经在以太坊生态中出现了:早前的Degen链,这几天正热的Ham链都是如此。 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以太坊未来构建的就不单是生态,而是基于区块链的网络国家的联邦,而以太坊就是这个联邦的终极权力机构。 这个终极权力机构只在技术上保证交易的最终确定和执行,而旗下的各个联邦小国则自由地萌发、野蛮地生长。 这种自由和野蛮就是孕育创新和颠覆的最好土壤。 在上一轮牛市中,我们津津乐道的是以太坊生态中的一个个应用场景,比如DeFi、NFT、游戏等等。但所有这些创新都只孕育在以太坊这片土壤上。 而我猜测,下一次以太坊生态的创新将孕育在无数个基于第二层扩展的子链中-------那种爆发将不再是一个个单独应用场景的爆发,而是一个个基于链生态的爆发。 链生态的爆发将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者特定文化的应用的共振,也就是说一旦一个链(第二层扩展)生态因为某个主题或文化爆发,这个链上所有的应用(包括DeFi、NFT等等)都会一起爆发。 至于它会是什么特定的文化或主题,我现在也还想象不出来。 因为这种爆发是由某个主题或文化触发的,而主题和文化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较长时间的酝酿和成长---------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一轮行情中以太坊生态迟迟看不到新应用、新场景出现的原因? 而现在以太坊第二层扩展文化和氛围的逐渐成长则很有可能正在为以太坊的下一次爆发奠定新的基础、酝酿新的动能。

4分钟
81
1年前

是否看好以太坊的后续行情?|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以太坊3000以下非常危险,整体行情不明朗,看6月底吧。 我总是认为价格的短线波动很难判断也意义不大。如果长线看,3000美元以下的以太坊我觉得很安全,如果能继续跌到2500美元以内那就更好了,我会再启定投。 2. RWA板块的POLYX币怎么看? 我没有买过这个币,也不了解这个项目。整体而言,我对RWA赛道的观点维持不变:这个赛道属于中心化的机构投资者,散户在这个赛道顶多只是喝汤,所以我只是偶尔关注一下这个赛道的新闻,对具体的项目没有太多跟进。 曾经的知名DeFi项目MakerDAO现在在努力拓展这个赛道,但从它的动作里我也看不出散户有多大优势,或者能在什么细分领域获利丰厚。 3. 有质押在第三方有空投吗? 我参与了几个比较知名的质押项目:EigenLayer、Ether.Fi、Swell、Renzo等都有质押,但是仓位都不大。 4. 听说美国英国还有澳大利亚要查封华人资产。我们的币在交易所会不会有什么危险? 我建议:与其时不时担心政府对交易所的政策、担心交易所的安全、担心交易所跑路、担心CZ坐牢会不会影响X安、担心各种谣言,不如一劳永逸地把资产从交易所提出来放到自己的钱包。 有读者反映将资产提到自己的钱包里保管比较麻烦,搞不好自己还弄丢了,所以还不如把资产放到信誉好的交易所。 我觉得加密资产的本质和基因就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自由”、“平权”、“隐私”、“财富”是自己的事情,更是自己的责任。在加密世界,只有真正能领会这个思想并将其贯彻到实践中的投资者才能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财富。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5. 有没有可能万币归一BTC,只认大饼一个? 我觉得这个可能性非常的小。 区块链技术最终还是要走向大规模、普及性的应用,尽管这种应用现在还未爆发,但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而能承载这种应用的不是比特币,因为比特币自身在技术上的限制决定了它无法做到像以太坊那样的图灵完备,它在应用支持上存在天花板。 所以目前我认为能承载这种场景的还是以太坊。以太坊不会消失,更不会没落。 6. ETHS还有必要坚持吗? 这个币我曾经有,后来卖掉了,只留了很少一点放在Facet Swap上提供流动性。前段时间整体行情低迷时,铭文我只买入了ORDI,其它铭文都没买过。 7. 现阶段以太坊定投价还是2500美元以下吗?后续发展还是继续看好吗? 是的,我给自己设定的定投价没变,如果以太坊真的跌到2500美元以下我会再启定投。我一如既往地长线看好以太坊。不过坦率地说,在这轮发展中,以太坊生态的发展还是让人有点失望:没有出现现象级的新应用和新场景。 不过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 8. CKB生态中出来一个UTXOSWAP,基于意图的交易所,怎么看? 这种应用并不属于特别有创新性的,它只是弥补生态中DeFi领域的不足,这类应用放在某个生态中看当然重要,但放在整个加密生态看,实在是很普通。 我现在更感兴趣的还是原创性强、未曾有过的新应用、新场景。 9. 现在很多山寨币已经接近熊市最低点了,行情怎么看? 对跌幅很深的山寨币,如果自己非常喜欢并且特别想买,那怎么买都无所谓。但如果从风险收益的角度看,我会非常慎重,对绝大多数山寨币都不碰。 自从比特币和以太坊双双超过它们的定投价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极个别的品种,我基本上很少再买币了,多数时间都只是观望或者参与一些撸空投、薅羊毛

4分钟
88
1年前

木头姐投资英伟达的经历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英伟达是传统科技公司中很让我感兴趣的公司之一。 我建议大家有空也在网上搜一搜它的成长过程,我相信读完后每个人都能获益匪浅。 最初英伟达刚成立的时候所瞄准的领域没有人看好,因为它想服务的游戏领域在当时根本没有多大的市场(实际上就算放到现在这个领域也不算特别的“性感”)。黄仁勋的天使投资人之所以给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他前老板的面子给的。 英伟达在1999年上市后,股价表现也还不错并且还进行过几次拆股。从1999年上市时的不到0.5美元到2020年年初60美元,20年间涨幅超过100倍。 它的市场从最初的游戏显卡,到后来被用来挖矿,再到被用作云计算,一直都在稳步扩张,这些市场也都是不错的市场,但好归好,也都是容易看得到天花板的市场。 英伟达的股价真正开始飙升是始于2022年。从那一年开始,它的股价从年初的121美元飞升到现在的1200美元,在短短2年多的时间股价飙涨了10倍。 这其中的原因我们都知道:英伟达的芯片成了AI应用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而AI将在不久的未来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市场就大得不可想象了。 纵观英伟达的成长历史,我认为它真正的蜕变是得益于AI的兴起。在此之前,它的地位算是锦上添花。而自那以后,它的地位至少在接下来的几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即便错过了它前面的20年,但只要抓住2022年,我们都能获得颇丰的收益。 实际上,对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投资者来说,这正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事件,如果我们关注科技领域的发展,有独立的思考力和判断力,我们是有机会抓住这样的标的的。 而要能抓住时代的巨变给投资者带来的天赐良机,一方面投资者需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但另一方面投资者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力。 洞察力和判断力是指投资者有没有能力看到机会及时下手。而前瞻力则是指投资者看到机会并且下了手后有没有能力再向前看,预估这个潜力可以持续的时间-------更通俗地说就是这个赛道可能的长度。 在这方面,方舟资本Cathie Wood(木头姐)对英伟达的投资经历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木头姐在2013年就买入了英伟达。在2015年,自动驾驶和深度学习兴起后,她更是在英伟达上下了重仓。 在那个年代,自动驾驶和深度学习才刚刚兴起,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还不甚清晰。在那样的场景下敢下重仓,是很不简单的。从这一点足可以看出她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在2023年年初,她就大笔卖出了英伟达,给出的理由是她认为英伟达可能步思科的后尘。对此,我认为她可以更加前瞻一些,至少几年内,英伟达的地位很难被挑战。 当然,单从她在英伟达的投资业绩来说,已经足够优秀了,但如果从项目投资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还可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木头姐在加密领域的投资我发现也有类似的现象。相对于进入这个领域比她早的散户投资者来说,她买入比特币的点位不算很便宜,但长远看也不算差,但她的卖出点位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不太理解她的思路。 所以从木头姐的投资经历,我认为对自己看好并且参与了的标的,要注意审视它的持久性,不要因为前瞻力不够,过早地放掉了手中的潜力筹码,白白错过了难得的机遇。

4分钟
69
1年前

关于投资时机的抉择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前天文章的留言区,有这样一条留言: “屎币你是后知后觉的吧”?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在加密生态中,几个我比较满意的投资全部都是后知后觉。 我在2013年就知道了比特币,不过在那时,我认为它是传销。 我知道以太坊的时候,我买的更多的是EOS和以太坊的“杀手们”。 我2017年年末、2018年年初就看到加密朋克了。但那个时候,我觉得它真丑,远不如当时的CryptoKitties可爱、有趣,我宁愿花更多的钱去买一堆CryptoKitties而不愿买哪怕是一个加密朋克。 我在无聊猿即将发售时,就看到它的官网了,但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项目到底想干什么?有意义吗?于是毫不犹豫地划过去了。 我去年年初的时候就听过比特币铭文了,但那时的我认为这个技术没什么意义,相关的资产也没什么价值。 但后来,这些生态我全部都参与了,并且从它们身上获得了满意的回报。 现在想来,我从这些经历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经验是: 一旦我认定一个项目有价值后,我会立刻抛掉过去陈旧的观点,不会太过于纠结过去,更不会太执着于“为什么我不能先知先觉在它只有XXX的时候买入?到了现在价格这么高才想起买不买?”,而是会向前看,看这个项目的未来是不是还有继续成长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如果我认为一个项目的未来依旧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参与。 除了加密生态,我还想起传统科技领域的一件往事。 去年GPT刚问世不久时,我经常关注的一个科技自媒体有一次在私人空间里非常自信地谈到,英伟达是个好股票,短期怎么样他不敢说,但中长期看它的走势一定差不了。 因为GPT需要巨大的算力,英伟达的芯片就是算力的刚需,而GPT的问世标志着人工智能军备竞赛的开始,也就标志着英伟达这个唯一的霸主将在接下来的几年毫无疑问地在市场中占据绝对垄断的地位。 对这样的企业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话音刚落,空间里就有人质疑了:英伟达的股票都快300美元了,从2022年算起,才一年多就涨了差不多3倍,从2019年算起更是涨了差不多10倍。 现在(2023年)这个价格会不会泡沫太大了? 当时那位自媒体主播回答道:科技投资看的是未来。AI将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这个市场的体量恐怕会超过英伟达现有的市场体量。所以放眼未来,英伟达的股票至少接下来几年依旧有很大的潜力。 没想到又过了一年多,英伟达的股票竟然从当时的不到300美元涨到了现在的超过1200美元。 当时的我因为一直对美股个股的投资还心存很大的疑虑,再加上我设定的主战场是加密市场,所以对这个评论虽然印象很深,但并没有将之付诸行动。 看到这条留言,这些往事又不由自主地在我脑海里都闪现出来。它们朴素地表明:一个真正好的项目,和过往相比或许它的涨幅已经不小,放眼未来或许它的涨幅不再能像过往那么高,但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很可能它还是会大幅跑赢绝大多数标的,依旧很有投资价值。 因此,对一个项目我们不要太在意自己是不是能先知先觉,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当我们发现它时,它是不是还有超过其它竞品,继续大幅增值的空间和潜力。如果是,马上介入也为时不晚。

3分钟
66
1年前

以太坊生态中的机会|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比特币和以太坊在我的仓位占比又没改变? 这两个标的在我的仓位占比没大变过,两个加起来一直都是超过6成仓位。 2. ETHS社区很有建设性,情况在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考不考虑重新买回来? 围绕ETHS发展起来的个别社区(比如Ethscriptions、Facet等)还是不错的,但就像我过往写的那样,以太坊铭文的发展现在太孤单了,像样、有名头的项目还太少。 最近比较好的消息是以太坊基金会给了和ETHS密切相关的Ethscriptions团队一些赞助,希望这个团队在以太坊铭文方面能有更大的进展。 但“独木难成林”,个别项目再优秀也很难撑起一个生态,何况现有的与ETHS相关的项目也算不上特别优秀。 所以我没有大量买回ETHS,只是用一些在facetswap上提供了一些流动性,让自己保持对facet生态的关注。 3. 坎昆升级给ETH上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很快会有新玩法。 对这个观点,我是很认同的。 潮水退去才能看出谁是在裸泳。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当所有的资产都平静下来,当市场的喧嚣情绪渐渐散去,我们再审视当下的加密生态,就能发现在目前的几大公链中,以太坊上面的基础设施是最完善的,在不可能三角(去中心化、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中也是做得最好的。 有了第二层扩展的以太坊生态现在完全可以承载比上个周期高出一个数量级的高速、低费的应用。 加密生态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点也应该是进入以应用端创新和发展为首的阶段。 现在整个加密生态太缺乏爆款的应用。不过一旦真有新应用、新场景出现,我相信还是会首先出现在以太坊生态中。 4. 什么是DAI?以太坊的手续费为什么叫WEI?一个华人,有人知道他吗 关于WEI DAI,我在前面的一篇文章里专门介绍过他。可以肯定的是,他来自中国大陆。在他个人网站的一篇英文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的爷爷在1965年至1975年间在中国大陆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去中心化有着执着的追求。在他所构想的那个去中心化世界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货币发行的去中心化,因此他才写下了那片中本聪引述的论文。 不过在那之后,他就不再研究加密生态了,而是把精力投入到了对人工智能伦理监管方面的研究。 5. 6万开始定投大饼,价格不低,但是可以接受,个人相信牛没走,如果走了就加长定投时间,等待下一轮,坚持永远只拿闲钱投资。 虽然我对这位读者的做法持保留态度,因为我觉得这个操作成本有点高。但我还是很欣赏这位读者的做法。因为在他的策略中,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风险,有什么收益,并且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地知道如何规避风险(坚持永远只拿闲钱投资)。 这样的投资者如果坚持实践、坚持磨练自己,经历个两到三个牛熊周期,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投资者,也一定能收获理想的回报。

3分钟
60
1年前

MEME币的演进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前天关于MEME币的文章发出后,留言区不少读者都发表了自己对MEME币的看法。 要说MEME币,我还是更喜欢上一轮。 在上一轮牛市中,给我印象最深的MEME币有两个:屎币和PEOPLE。 屎币是我非常用心参与的第一个MEME币。 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就被它的故事和背景迷住了。它的理想和实践是我在现实生活中从未见过、从未想过、也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样的构思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而且屎币的发售巧妙地使用了当时刚刚展露头角的Uniswap,使发售和参与的过程完全的公开、透明、平等。 这些都让屎币的诞生看起来那么地生逢其时。不夸张地说,屎币开启了MEME币的新篇章。 相比起屎币,PEOPLE没有巧妙的构思,但它却有一种率真和浪漫。 它以参拍美国宪法副本为契机,让加密世界的普罗大众参与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只有富人和机构投资者才能独享的盛事。如果那个拍卖成功,它将代表着自由、平权、隐私的人性追求在链下和链上形成的完美共振。 尽管它最后失败了,但这次创举让大家看到了草根的力量、看到了加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扮演的伟大角色。 屎币和PEOPLE除了有各自的特色,还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太多雕琢的痕迹。它们的团队在创立它们时,没有刻意把它们作为MEME币去营造,也没有刻意为它们赋予情绪价值。 它们后来所具有的情绪价值完全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以及事后人们的讨论中被触发的,颇有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自然和单纯。 而在这一轮行情中涌现的MEME币就少了那份自然和单纯。 从PEPE开始到后面出现的绝大多数MEME币从一上市被大家知晓,人们就能看到它们身上人为雕琢的痕迹,就知道它们是MEME币,就猜到它们的价值要靠情绪炒作和传播。 不同点仅仅在于每个币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选题非常符合加密生态的历史和口味,很容易通过这种文化认同形成共识,比如PEPE。有的则主要依靠名人加持和KOL带货,把一些小价值的情绪通过名人效应放大并利用潜在的财富效应吸引大众参与。 我自己在参与这一轮的MEME币时就感觉到内心对它们的期待更多是财富上的回报而不是精神上的享受。 相比起来在上一轮,无论是参与屎币还是参与PEOPLE,我的感觉都是好奇和兴奋,期待看到事情的最终结局而不是财富回报的多少。 我们有读者曾经在留言中说比特币和ORDI就是MEME币。在某种程度上我是认同的。它们身上的那种质朴和单纯就更加强烈,它们的创造者在创造它们时我估计不会有太多功利的想法,更多的是理想、憧憬和好奇。 只有这种质朴和单纯才能造就经典。 再回首,MEME币发展到现在已经从曾经的理想追求变成了赤裸裸的财富期待--------这没什么不好,只不过趣味和意境上的乏味让它们的内涵越来越单薄,可持续性也越来越脆弱。更重要的是这样打造出来的MEME币很难形成稳定持续的价值,也很难让大众获利,它们很容易变成单纯的赌博游戏。 这样的MEME币就不好玩了。

3分钟
74
1年前

提高加密资产安全意识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这两天,网上疯传了5月份发生的一起令人瞠目结舌的加密资产被盗案---其作案手段恐怕已经超过了目前绝大多数加密资产交易所(CEX)的防护能力。 据受害者自己表述,他存放在某CEX的资产是5月3日被盗的。 受害者原以为这起案件和过往发生的案件一样是交易所的内部问题、系统问题、熟人作案等。但在调查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作案者竟然是通过AI合成短视频的方式伪造了被害者的个人信息骗过了CEX的认证,盗走了其账户中的资产。 被害者总共损失了将近300万美元。 在这次事件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作案者用AI合成短视频的方式进行诈骗---这算是目前最先进的诈骗手段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前段时间巴菲特老先生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回答有关人工智能的一个问题时谈到的一个案例:老先生说他看到一个用AI合成他本人的视频,立刻想到了AI被用来进行诈骗。 没想到不久之后,这样的案例竟然就发生在他厌恶至极的加密资产上。 对用AI进行诈骗,我们大多数人恐怕或多或少都听过,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样的事件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但这次它却真正地发生在了我们熟悉的场景和熟悉的事物上。 我相信不仅我们普通用户,就算大多数CEX都不会对这样的诈骗有任何防备,更不要说部署有效的防范手段和策略了。 在网络异常发达的现代社会,再加上我们还处于一个对隐私疏于保护的氛围下,每个上网的人都或多或少流出过我们的生物信息(脸部拍照、指纹采集、虹膜采集......)和身份信息(身份证、电话号码、......),而这些信息几乎都可以轻易地非法从网络上拿到。 因此只要我们的加密资产信息被曝光,黑客很容易定位我们的身份,进行定点作案。尤其加密资产的转移还是在网上进行的。这更加利于黑客专门针对加密用户进行作案。 这起安全事故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我相信往后魔鬼会接二连三地被放出来。而对这些新式作案方式,恐怕现有的CEX以及个人用户是防不胜防的。 关于加密资产的安全问题已经谈得老掉牙了,但这个话题却永远不会过时。 每次谈到相关的安全事件或话题时,我总是强烈建议我们的读者一定要使用冷钱包,把自己不交易的加密资产存放在冷钱包里。在冷钱包中的资产只有自己才能提取,只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外人很难把资产从冷钱包里划走。 技术的进步一日千里。在加密生态,很多时候黑客对新技术的使用远比我们普通人更前卫、更先进。和黑客比攻防,我们肯定比不过他们的。但我们根本不需要在这方面较劲,只要自己麻烦一点,用一个冷钱包就能避免绝大部分资产被盗的事故。 希望这次事件能再次给我们所有的读者提个醒,不要再有侥幸心理了,一定要准备一个冷钱包,把重要的大额资产保管在冷钱包里。

3分钟
48
1年前

关于MEME币和价值投资的思考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近日,圈内知名媒体“蓝狐笔记”计划关闭知识星球的消息在网上被广泛传播。 在蓝狐笔记团队看来,前两个周期团队基于基本面的价值分析把握住了那两个周期中的大趋势,给广大用户带来了不少思考。但在这个周期,此前的价值分析方式似乎不太起作用,因此团队决定关闭其在知识星球上的运作。 在这条消息的评论中,很多留言除了表示惋惜之外,还对“价值分析”表示出了无奈和悲观,甚至留言说“与其投资‘价值币’,不如梭哈‘MEME币’”。 “蓝狐笔记”是我非常尊重的圈内媒体之一。在上一轮DeFi大潮中它的很多文章都给过我极有价值的启发和思考,是一个严肃、有深度的媒体。更让人敬佩的是,在国内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蓝狐笔记”一直都还在持续输出有价值的文章。 所以对它关闭这个传播渠道,我也觉得很遗憾。 不过,我对留言区所流露的“价值分析”悲观的情绪是不赞同的。 在这两年的行情中,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加密生态有两个很特殊的现象: 一是一大堆代币在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发展出生态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全流通市值。 有用户对比了这一轮行情和上一轮行情代币估值的区别:在上一轮行情中,不少价值币刚上线时全流通市值也就是千来万美元,而这一轮不少代币一上线就来到了上亿美元。这极大透支了它们未来的上涨潜力,导致它们即便在行情向好时都没有展现上涨的动力。 不少“价值币”就是如此。 第二是MEME币行情接踵而至,前仆后继。 在这轮走势中,MEME币的盛况超过了过往,在各大链上全面开花,比特币上有、以太坊上有、Solana上有、BASE上有...... 这些MEME币不仅涨幅惊人,而且覆盖了各个生态的玩家,不像过往只有以太坊生态和狗狗币生态的玩家才有机会抓到有限的MEME币。 在这样的状况下,看上去只要抓住任何一个MEME币的行情,散户投资者都可以收获不菲的回报。而参与MEME币,既没有技术上的门槛,又不会被机构投资者“算计”。这比起参与那些所谓的“价值币”是划算多了。 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加密生态的应用场景中占垄断地位的以太坊在这两年的发展中没有出现爆款的创新应用和颠覆式场景。 这导致资金只能去不断寻找有情绪价值又能迅速吸引用户的MEME币,使MEME币成了被追捧的对象。 对这些现象,我会用更长远一些的眼光来看。因为我始终相信,只有用长线眼光来看问题才能过滤掉短线夹杂的噪音,才能抓住加密生态根本的活力和潜力。 从长线看,要推动加密生态的成长、驱使加密资产的升值还是要有真正的生态应用,只有应用才能解决加密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为用户提供持续的价值。 绝大多数MEME币提供的是情绪价值,但情绪是会随时间变化的,很少有一个MEME币能为用户不断变化的情绪提供持续的价值,所以绝大多数MEME币最终都会消亡,极少数能留存下来的要么是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价值的;要么就演变成有应用价值的价值币-----这还是回归了价值、回归了基本面。 所以我认为现在看上去热闹非凡的MEME币中大多数的价格和价值是难以长期持续的,我们不能因为它们现在一时的热闹就认为它们中绝大多数有了持续、稳定的价值。 而现在不少看上去价格虚高的价值币有些欠缺的是价值的赋能和转化,有些是被人为因素哄抬了价格,但它们内在的价值还是存在的,而且不少项目都有很好的内在价值,并且能稳定、持续地发展。我相信未来一旦有合适的契机,它们终究会爆发。 至于说“XXX凭MEME暴富”的故事我建议还是谨慎地看待。 我不太相信大多数人能通过买卖MEME币实现暴富并且能真正地拿住这个财富。因为普通投资者要想从MEME币的大幅波动中把握合适的买入和卖出点是很难的,并且即便有幸抓到了这样的机遇也鲜有会在MEME币上下重注的---------对这样的币下重注无异于赌博。 所以我们把MEME币当作游戏,以娱乐、玩笑的心态参与一下,如果还能从中拿到一笔让人开心的小财富就很好了。 终究能让我们信心百倍地前进,大踏步稳定、持续、长久地实现财富升级的还是要靠价值币,尤其是占仓位大头的比特币和以太坊。

5分钟
79
1年前

以太坊现货ETF的通过对加密生态的影响(二)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昨天的文章和节目中,我们谈到华尔街的传统资本终将覆盖整个加密资产对法币(美元)的出入口并(通过现货ETF等金融工具)试图掌控对所有主流加密资产的定价权。 但巨头们仅仅只满足于对已有的加密资产进行布局吗? 我认为它们的胃口要比这大得多。它们最终一定会亲自下场、自主操刀地发行资产---------你们这些新手能玩的这一套,我们这些老牌玩家还能输给你们了? 具体而言它们会怎么做呢? 我认为会通过全面布局基础设施和应用领域来发行自己的资产。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机构们向SEC递交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ETF申请的过程,就会发现尽管众多机构们都递交了各自的申请,但很明显机构们对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态度是有明显差异的。 有两家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灰度和贝莱德。 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和大家分享过灰度近来写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灰度主要关注的重点是比特币,甚至连铭文生态都有专门的描写。要知道在那时,不要说机构投资者,就算是在散户当中,铭文的热度都还是有限的。 而贝莱德呢? 它关注的重点更偏向以太坊。 贝莱德的总裁前阵子还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大意是即便以太坊现货ETF不通过,也不影响它们对以太坊生态的关注。他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在以太坊上进行一些应用场景的探索:比如RWA。 这两家相比,灰度的风格更接近加密生态,而贝莱德的风格带有明显的传统商业气息。但灰度的体量显然是无法和贝莱德相提并论的。一旦贝莱德真的开始发力,它的影响力会迅速超过灰度。 所以我估计传统机构对加密生态的影响未来会越来越偏向贝莱德的风格。 从贝莱德的背景看,它显然更在意区块链技术能够带来的商业利益和实际用途。而当下,既安全可靠,又具备完备技术功能的区块链平台首推以太坊。而且以太坊生态现有的性能也完全能支撑得起贝莱德关注的RWA市场。 所以我认为类似贝莱德这样的传统华尔街机构很快会亲自下场操刀同时布局两个领域: 一个是区块链领域的基础设施;另一个是区块链平台上的应用项目。 这里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我认为可能性很大的就是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 这些机构要么和某些现有的第二层扩展项目合作,直接持有它们的代币,将自己的影响力施加到这些项目中来将这些第二层扩展变为自己的“保留地”;要么亲自找团队做一个专为自己的应用场景服务的第二层扩展。 当它们有了服务于自己的基础设施后,接下来就是在上面部署自己最容易开展并且最熟悉的业务:RWA。 这样它们就能打通链下金融和链上金融的隔阂,开启自己全新的商业领域和盈利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也一定会基于自己的需要发行各种代币:有些或许为了服务大众,尽量降低门槛而将其设计成类似“商品”的代币;有些则仅仅为专属用户服务而设计成类似“证券”的代币。 有了这些代币,它们再按部就班地向监管机构提交ETF的发行申请(或“商品”或“证券”),顺利成章、合法合规地自己变现自己创造的金融资产。 总之,巨头们已经敲开了链上资产合法合规的大门,接下来它们会蜂拥冲进这个新的领域,贪婪地攫取新的果实。

4分钟
71
1年前

以太坊现货ETF的通过对加密生态的影响(一)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以太坊现货ETF通过后,对加密生态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华尔街的传统资本终将覆盖整个加密资产对法币(美元)的出入口并(通过现货ETF等金融工具)掌控对所有主流加密资产的定价权。 二是华尔街的传统巨头必将在加密生态中的基础设施和应用领域全面布局。 我们今天先看第一点。 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已经成功地收获了比特币和以太坊的现货ETF。 但我相信他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这两个代币,金融嗜血的本性一定会驱使它们想方设法地把触手伸向一切可能的标的,把它们的影响力覆盖到整个加密生态。 因此,在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后,它们一定会孜孜不倦地寻找一个又一个的新目标,推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加密资产现货ETF。 在现在的加密生态中,从技术角度我们大概可以把(同质化)代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区块链的原生代币(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另一类是基于区块链协议的派生代币(比如ERC-20代币和BRC-20代币)。 按照最新的FIT21法案,基于区块链的原生代币相对而言容易被视为是“非证券”,因为它们相对容易去中心化,更像用于服务或消费,可以在操作上避免像证券。 在基于区块链的原生代币中根据共识机制的不同又有两种主流代币:基于POW的代币和基于POS的代币。在这两类中,POW是少数,而POS是大多数。 根据现任SEC主席过往的言论,POW类的原生代币相对容易避免有“证券”的嫌疑,而比特币又是POW的典型并且是整个加密生态的王者,所以比特币现货ETF第一个被批准了。 对于POS代币,由于现任主席此前的负面言论,我们原以为其质押机制会是代币ETF被批准的障碍。可以太坊现货ETF的被批准说明在审批标准上,POS和质押机制并非障碍。 这样一来,整个生态中的POW和POS原生代币就都成了潜在标的。 除了POW和POS代币之外,整个加密生态中还有一群更为广大的代币群体,它们就是基于区块链协议的派生代币,尤其是基于以太坊ERC-20协议的代币。 而对这个领域的代币,目前似乎没有任何机构递交过相关的现货ETF申请材料。由此可见,至少在当下,这类代币在机构们的眼中还不是重点。 有意思的是,这些发行ERC-20代币的项目方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并没有把代币和项目的预期收益挂钩,仅仅只赋予了代币所谓的“治理功能”。这使得这些“治理代币”目前看来似乎也与“商业化”和获得“预期盈利”无关。 不过从这些ERC-20代币比较容易触及“去中心化”的判定。 相反,在本轮比特币生态中崛起的以BRC-20为首的一大批铭文代币看上去更加没有“商业化”和“预期盈利”的特点,也更显得“去中心化”。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只要有足够大的流动性并累计足够高的共识,完全有可能终有一日也被巨头们发行成ETF。 根据上面的线索和推测,我认为接下来华尔街的巨头们大概的行进路线会是这样: 继续在POW和POS原生代币中寻找新的目标。但它们不会漫无目的地盲选,而是可能选具备这样的特性的代币:市值大、共识强、流动性好、他人掌控的筹码分散。 其实这类原生代币的好标的在当下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当这类原生代币中的好标的被选完后,我认为它们肯定会把目标瞄准ERC-20、BRC-20等协议代币。 总之,若干年后当我们再审视整个加密生态时,我们一定会发现生态中的好标的几乎全都被华尔街的巨头们发行了现货ETF。而届时的加密资产将名正言顺地成为一个新兴的金融资产崛起在世间。 根据这个路线猜测,我们就静待这些巨头们下一次向SEC提交新的现货ETF申请材料时,又瞄准了哪些代币吧。

4分钟
88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