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国证监会批准以太坊现货ETF的监管文件之前,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指导美国监管机构对加密资产进行监管的FIT21法案。 对这条法案,网上讨论得并不多,但实际上它对美国政府接下来监管加密资产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也是加密项目团队未来要在美国发行加密资产前必须认真研读的一份法案。 我摘录了其中一些有意思的条款。 这份法案明确定义了对加密资产进行监管的机构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另一个是美国证监会SEC。 这两个机构如何对加密资产进行监管呢? 法案规定:如果一个加密资产被定义为商品,则它就归CFTC监管;如果它被定义为证券,就归SEC监管。 那如何判断一个加密资产是商品还是证券呢? 法案提出了几个关键要素用于区分数字资产是属于证券还是属于商品:包括“投资合同(The Howey Test)”、“使用与消费”、“去中心化程度”、“功能与技术特性”、“市场活动”。 在这些要素中,除了“去中心化程度”以外,其它的要素在定义方面都很容易理解,属于传统商品或证券范畴中的定义。唯独“去中心化程度”是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资产引入的一个新概念。 怎么样算“去中心化”? 法案规定(大意是):在过去的12个月,如果没有人有直接控制权并且持有代币/投票权不超过 20%,那它就是去中心化的。 这个“去中心化”的定义实际上为我们推测未来可能被华尔街机构瞄准的目标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标准。 加密资产通过华尔街机构以合规的方式引介到传统金融并吸引广泛的大众已经是无法阻挡的趋势了。 比特币和以太坊已经成功地被华尔街机构进行示范演示而纳入了美国政府的监管体系。未来越来越多的加密资产都会被华尔街如法炮制地进行类似的操作。 实际上,清晰、适当的监管不仅能够促使加密生态健康、长远地发展,更能促使加密资产在价值和价格上步步高升。 所以我一直认为我们不必要对此恐慌和抗拒,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合理、恰当的监管。坦率地说,我对华尔街这两次对比特币、以太坊的现货ETF操作是持非常正面看法的(虽然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些机构)。 这是从华尔街和监管的角度看这个法案。 从加密项目团队的角度,可以怎么看这个法案呢? 首先,在整个加密生态中,像比特币这样不靠团队运作的加密资产毕竟是少数,更多的都是像以太坊那样必须在团队带领下发展的项目。 因此,未来任何加密团队在发行自己的资产时必须要考虑可能面临什么样的监管。 在SEC和CFTC这两个机构中,CFTC的监管会宽松和包容得多,因此对一般的项目方而言,除非有特定的目的(比如就是为了发行证券),否则普遍都会希望自己发行的代币受CFTC的监管。 如果项目方希望自己发行的代币被视为“商品”而受CFTC的监管,那么根据上面这些摘录的条款看,一个加密生态特有的标准很值得注意:“去中心化程度”。 对加密生态的用户而言,当我们谈“去中心化”时,一般都是为了强调项目免受垄断势力的干扰和操控;而在这个法案里,它成为了界定加密资产是商品还是证券的一个重要判据。 按这个思路,项目方们想要自己发行的代币尽可能地通过监管,那就必须在“去中心化”方面做足文章,起码不能像过去那样自己垄断筹码然后通过拉盘、做市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作为投资者,我们怎么看这个法案呢? 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审核投资标的的参考借鉴。 比如,如果一个代币被视为是商品,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认为它足够的“去中心化”;反之,如果一个代币对加密生态中的用户而言足够的“去中心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推测它大概率会被认定为商品,从而相对容易地通过CFTC的审核。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仔细审视一下目前热门的区块链代币(比如BNB、Solana、Aptos、SUI、MATIC、......)、经典的ERC-20代币(UNI、CRV、MAKER、AAVE......)以及新兴的铭文代币(ORDI、SATS、......),然后再结合其它的判定条件(投资合同、使用与消费、功能与技术特性、市场活动),我们至少可以在判定标准上大概猜出这其中有哪些代币是有可能比较容易地通过审核的。
北京时间5月24日凌晨5点左右,美国证监会(SEC)批准了与现货以太坊交易所交易基金相关的关键监管文件。 这标志着以太坊现货ETF的通过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接下来,以太坊现货ETF要在交易所进行正式交易还需要SEC批准ETF的备案文件,才能让投资者进行交易。不过这一步的批准基本上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想起前段时间我还在文章中表现得比较悲观,认为以太坊现货ETF的通过恐怕要等到明年如果川普能当选。 这个180度的大拐弯实在是让人应接不暇。 我们知道,现任SEC主席对加密资产的态度在这一两年公开的表现都是比较负面的。对以太坊,他多次质疑其代币发行尤其是质押收入和豪威测试有冲突。 即便是面对“以太坊质押是为了维护网络安全而非纯粹的商业牟利”这类解释,他也基本不予正面回应。 因此,我此前一直认为只要他在任,恐怕以太坊现货ETF通过的希望都非常渺茫。 为什么SEC就在最近对以太坊的态度转变得如此之快呢? 我想来想去,只能想到这是不是主要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 面临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川普已经公开表态了对加密资产的支持,而且还公开在网站上接受加密资产的捐款。 此举在美国年轻人中引起了不小的好感。 面对这个压力,也或许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对民主党的关注,所以SEC不得不对以太坊现货ETF的态度采取了180度的大转弯? 此外,华尔街和SEC之间的利益纠缠与勾兑恐怕也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这些机构对以太坊现货ETF的强烈兴趣已经不用赘述了。他们为这个ETF的通过也一直在尽各种努力,贝莱德就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明大力布局加密生态的决心。 这些机构为了消除现任主席对以太坊质押的疑虑,甚至在这次提交的文件中都承诺不会进行以太坊的质押操作。 现在,所有的这些付出都有了回报。 我曾经对接下来这轮牛市中以太坊币价可能的表现列出过三个看重的要素: 以太坊生态中能否爆发出创新的应用生态? 以太坊现货ETF是否能够通过? 美联储是否会降息? 第一个要素是决定以太坊币价能否爆发的内因。这一点我们无法预判,只能持续不断地跟踪和观察生态中一切可能的新迹象和新苗头。 第二和第三个要素是决定以太坊币价能否爆发的外因。这其中第二个要素是外因能否起作用的开关,第三个要素是外因能否起作用的导火索。 现在外因的开关已经彻底打开。 外因的导火索呢?还是要看数据表现如何。假如美国的通胀和就业数据接下来持续向好,降息有可能在下半年发生,届时导火索会被引燃。 在接下来的牛市中,如果降息能够发生,以太坊的币价达到1万美元还是有希望的。而如果以太坊生态还能爆发出创新的应用生态,那币价完全有可能创造更大的奇迹。
1. Magic要升级以太坊网络了吗? Magic团队(Treasure)最近推出了基于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系统(portal.treasure.lol)。从官方的描述来看,这个第二层扩展是瞄准游戏生态的。 这算是这个项目近两年来最大、最实质的进展了。 从目前项目观望透露的信息和上线的系统来看,这个第二层扩展系统本身并没有很突出的特色,所以我认为项目要突围最值得发力的点还是在生态建设上---起码要让尽可能多的游戏类应用在它的系统上跑起来。 目前聚焦与游戏生态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中,我所知道的主要就是Magic和Redstone(Ronin不是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只能算是侧链)这两个项目。 单从这些第二层扩展的项目数来看,这个领域目前的竞争还不算太激烈。但考虑到至今为止,以太坊在这轮熊市中没有产生很爆款的链游,所以游戏生态类的扩展系统能不能发展得起来还要继续观察。 不管怎么说,Magic终于有了动作,希望它能能创造奇迹。 2. Gala这个币怎么样? 网上看好Gala这个项目的投资者不少。我也大概看过官方的介绍,也曾经在文章中表达过我的看法。 总体而言,我觉得这个项目涉足了不少娱乐相关的领域,想做的事情太多、太杂,恐怕落实到具体实践上会有不小的难度。 另外,就现在以太坊的生态来说,这轮熊市发展到现在,几乎没有哪个和娱乐强相关的细分领域出现了爆款应用。这就更加使得类似Gala这样的项目不容易推进、不容易有实质的进展和效果。 所以我没有碰这个项目。 有读者也问,到底以太坊的链游能不能发展得起来? 我始终认为这个生态一定会发展起来,因为区块链的特性非常适合游戏。 但未来会火爆的链游是不是如我们现在想象的那样呢? 这我就非常怀疑。 我始终觉得加密生态中未来真正会火爆的链游或许不是我们现在能想象的形态,甚至有可能不是我一直想象的全链游(当然我更期望是),但大概率不是那些高画质、高清晰,裹着Web 3外衣实质就是Web 2的伪链游。 3. 关于无聊猿和变异猿的近况? 我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关注无聊猿了。这段时间,似乎项目也没有曝出什么较大的变化或者很新的进展。 我依旧觉得像无聊猿这类需要持续前进的NFT项目如果找不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它们就会一直萎靡下去,并且共识一步步被消耗、被蚕食。 不仅以太坊生态内得NFT如此,比特币生态中的NFT同样如此。 4. Algo公链还有希望吗? 这个公链曾经有过非常高的起点:有一流的投资机构背书,有图灵奖得主的背书...... 但自从我认定其它的智能合约公链很难和以太坊竞争、很难成为主流后,我对这些区块链公链就不再关注了(不管它们身上背着多么闪亮的光环)。 所以我不会对它有期望。 这些公链如果走不出自己的特色,还是一直陷在和以太坊的同质化竞争中出不来,它们的未来在我看来是比较危险的。 我倒觉得CKB现在走的这条转型之路很值得曾经那些“高光”公链参考。
1. 以太坊受到其它公链的挑战和分流,是以太坊拉跨的主要因素吗?以往没有出现过以太坊和比特币背离这么严重的,是吗? 我觉得以太坊币价拉跨的原因主要归因于两点: 一是以太坊生态在这一轮走势中没有出现应用方面的大创新。 二是其它区块链在创新或者热点方面分流了以太坊的注意力。 关于第一点,有读者或许会说这一轮走势中,以太坊出现了再质押和第二层扩展,这难道不算大创新吗? 在我看来,这些创新确实是创新,但它们都是基础设施方面的创新,而不是应用端的创新。基础设施方面的创新面向的用户群是小众的,而应用端的创新才能辐射到广泛的用户群,才能引发生态的迅速成长。 在上一轮牛市中,以太坊生态的DeFi、NFT和链游就是非常典型的应用端创新。尤其是NFT,几乎是以无门槛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用户进入以太坊生态。 而这一轮以太坊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太欠缺了。 关于其它区块链对以太坊注意力的分流,最典型的就是比特币生态的崛起和Solana迷因币的涌现。 这些区块链生态的成长在短期内制造了巨大的财富效应,将大量用户和热点从以太坊生态分流。 不过从长远看,我对这些问题都不担心,因为我坚信以太坊生态的创意和活力,也坚信以太坊的币价不会长期这样萎靡。 2. 现在还空仓适合什么位置布局? 现在这个位置,如果是空仓,但还想有什么操作的话,我觉得会比较尴尬,因为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 对此,我的建议是: 要么继续空仓下去,无论接下来发生什么,都不许自己买入任何币,逼自己冷静地看着接下来发生的一切,然后反思自己在这一轮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到底哪些地方操作不当。 如果不想空仓就只买比特币和以太坊,这是比较安全可控的方法。但是现在买比特币和以太坊,即便等到牛市高潮,收益估计也会很有限。因此这样的操作要想尽可能锁定利润难度会很大。 3. 0.78的Magic前段时间翻倍了没出,这次大跌又跌到0.6了,还要再拿吗?另外这次是减半前后的大跌吗? 到目前为止,我所有定投的币(包括Magic)从来没有出过,现在也不会出。我还是会按我多次在文章里写过的那样,只要它们的团队接下来不出大问题,我会耐心地等到牛市到来再把它们变现。 至于说这次大跌是不是减半前后的大跌,我猜这位读者想问的是,这个大跌是不是减半前后最后一次大跌? 如果这是读者想问的问题,我只能说我预测不了这样的波动,但完全可以应付这类波动。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按照我的方法,我会: 首先判断市场是否进入了牛市。 如果没有进入牛市,那就继续按照我们在熊市中定下的策略操作。 如果进入了牛市,那就按照我在牛市中定下的抛售策略操作。 现在的情况是按我的标准,现在还没有到牛市,所以我就继续按我在熊市中定下的策略操作:因为比特币、以太坊都已经过了定投价,我就不再定投了。其它定投的币我也不再买了。然后剩下的资金碰到喜欢的、觉得有价值的会偶尔买一些。 所以只要我们预先设定的操作中对市场的波动已经有了安排,那么等这些波动到来时,我们按照设定的操作进行就好了。
近日OpenAI上线了最新版的GPT。 这次,它向用户展示了一个全面集成视觉、听觉等能力的综合系统,而且还具备了情绪表达的能力。这使得GPT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人,并能成为我们的伴侣------可汗学院的创始人展示了一段用GPT辅导小孩学习数学的视频。 那个效果比人要强太多了。 所有的这一切越来越让人们感受到AI的强大,也越来越坚信更多的职业将被AI取代,比如很多人就说AI可以完全替代交易员进行交易。 早年的我也做过一段时间的交易,所以对这种方式的流程和思路也有一定的了解。 具体到加密资产或者其它金融资产的交易,我们一般都按下面这个方法进行操作: 第一步:拉出所有和交易相关的数据,比如交易量、交易价格、交易时间等; 第二步:运用现有的模型基于第一步拿到的数据算出各种可供参考的技术指标; 第三步:根据各种技术指标综合判断下一步的走势。 初步看上去,在这些步骤里面,似乎第二步和第三步将是人工智能可能的发力点。 未来的人工智能很有可能会更高效、更快捷地根据历史数据创造出新的技术指标,从而在第二步快速迭代,超越对手。 同样,未来的人工智能也会更高效、更快捷地用第二步创造出的新指标迭代评价系统,从而更准确地预测下一步的走势,超越对手。 不过,细想下去,这里面第二步如何构造技术指标和第三步如何构造评价系统依旧是人脑构造出来的,那会不会未来的人们能够跳出现有的框架用新的规则构造技术指标和评价体系呢? 如果会,那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是关键。 如果不会,那要在这样的竞争中取胜,恐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卷AI模型、卷算力、卷数据。但这三个要素没有一样是散户有优势的。因此未来这种交易方式大概率会被机构交易者所垄断,散户在这个竞技场参与竞逐大概率是“炮灰”。 即便如此,那是不是散户就完全没有机会了呢? 当然不是,散户完全可以另辟战场,避开这种劣势,根本不和AI比短线交易,而是按基本面的办法进行价值投资,抓资产的长线趋势,忽略价格的短期波动。 今天和大家分享关于AI和交易的看法完全是有感而发。 在AI扑面而来的这个新时代,作为人类的我们其实越来越应该反省自己,重新认识自己。 我并不认为AI的到来会威胁人类,它威胁的将是人类现有的那些技术含量低、重复性高的工作,总体而言这些工作都没有创造性。 对于那些需要创意的工作,AI是不容易替代的。另外人类还可以开辟新的战场、新的领域、新的机遇。而这些最需要的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有别于一切生灵万物并驱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 充分释放创造力的人在未来不仅不会被替代,反而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获得更多的财富。 而要释放我们的创造力,我们就必须锻炼自己独立的思想,建立自己独立的思考体系,构造自己独立的分析框架,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质疑答案。 否则在AI时代的我们更容易成为奴隶,更容易被割韭菜。AI骗起我们来比同类更高效、更隐蔽、更不易察觉------巴菲特老先生在股东大会上都说了,关于AI他想到了诈骗。 AI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丧失了创造力、丧失了独立思想。
在上周六的交流中我特别提到了以太坊生态中两个我正在关注的领域:一个是Farcaster,另一个是Redstone。 Farcaster.xyz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绍过。它是以太坊生态中正在崛起的一个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应用。 这个应用以版面划分了各种话题,涵盖多个领域,除了加密生态还包括其它领域比如科技、生活等。 加密生态中的一些重度老玩家(比如Vitalik、Base的创始人等)都在这里泡着,不少还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版面。 这个应用在技术和模式上和传统的社交应用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尽管它也使用了一些加密生态的元素),它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是构建出了一种高度契合加密文化的氛围。 在这些版面闲逛的时候能够体会到一种早期比特币论坛的味道。 不少玩家都在这里发布了自己的迷因币和NFT。这其中绝大部分在我看来都是很随意的作品。我建议大家在碰到这些币时不要带着太重的功利心,不要看到一个币就去买,就幻想它是下一个百倍币,而是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关注这些话题中可能潜藏的新应用和新场景。 这个应用给我的感觉是里面的种子用户粘性非常强,一些小应用很容易因为一小众爱好者的重度参与和情绪发酵而迅速扩散。 Redstone是基于OP技术的一个以太坊第二层扩展。 在漫山遍野都是第二层扩展的今天,Redstone的特色不在于它是又一个第二层扩展而在于它聚焦的生态是以太坊中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链游生态,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背后的团队lattice.xyz是以太坊生态中全链链游的一个重要建设者。 我在很早的文章中曾经介绍过Optimism生态中的一个全链游戏OP Craft。这个游戏类似Minecraft,最开始推出的是测试版。 尽管是测试版但它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了一大批玩家涌入。这些玩家在这个游戏中建立自己的领地,还建立了“加密共和国”----------------俨然把这个虚拟世界玩成了真实世界。 这个游戏非常接近我对加密生态中全链链游的期待。 可惜的是,测试版上线不久就被撤掉了。但这个团队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就是lattice.xyz。 此后,这个团队一直在往全链链游的方向前进,比如开发帮助用户构建自己游戏的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等。 他们还在小范围内推出了一些尝试性的游戏。但非常可惜的是,他们仅仅只邀请了一小部分人参与这些游戏的测试,乃至于这些游戏的细节对外曝光得并不多。我们也很难知晓团队后来对全链链游发展和思路的新想法。 对这个做法我持非常保留的态度。在我的理想中,加密生态的一切都应该是尽可能公开、无需许可参与的。在这里不应该有特权团体、特权阶层。 但现实总是让人非常无奈,尽管这些做法让我觉得很别扭,但我也很难找到第二个团队比他们在全链链游方面走得更远、更好。 至于那些大资本、大机构热捧的高制作、高画质、高清晰的所谓链游,我连看的欲望都没有,更不认为那些团队能够做出我理想中的全链链游。 因此,我一直都在关注这个团队的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5月1日,他们推出了自己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以及一系列和链游相关的游戏、工具、开发环境等。 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界面(community.redstone.xyz)去体验一下。 这个团队是不是一定能在全链链游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我不知道,但至少在当下的生态中,他们的大方向我认为是对的,他们的想法我认为是很有创意的。 所以我非常期待他们能在自己的第二层扩展中沿着设想的方向前进。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总结了比特币生态的三个要点:创新是灵魂、第二层扩展的基础、应用是关键。 今天我继续围绕这三个要点来看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展及其应用。 我们先看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展。 在目前所有的第二层扩展技术中,我认为最好的就是CKB实现的RGB++技术,而其它的第二层扩展基本都是兼容以太坊EVM或者使用侧链以及多签等技术的方案。 因此,理论上基于RGB++协议和CKB的第二层扩展是较为理想的方案。 我们接着看比特币生态的应用。 直接基于比特币主网的应用(比如Unisat交易市场和基于比特币主网的DEX)在用户体验上至今仍然很难被大众接受,而且绝大多数并没有创新,所以我认为它不会是未来比特币生态的主流。 而基于第二层扩展的应用则要分两种情况了: 对于主流(兼容以太坊EVM、侧链和多签技术的)系统,它们在应用体验上比主网要好,并且利用发币激励吸引了不少用户将资产跨链到二层取得了惊人的TVL。但它们在创新上就太乏善可陈了,主要还是照抄以太坊的DeFi应用。 对于目前技术上最被追捧的CKB和RGB++,它的生态实在是太薄弱了,几乎没有知名的应用,只有几个具有情绪价值的迷因币。 所以现在的比特币第二层扩展和应用之间存在一个尴尬的状况: 技术一般的,应用尚可,但也基本以模仿抄袭为主,没有出现创新型的应用。 技术好的应用弱,连模仿和抄袭的应用都欠缺。 这里有一个细分生态别具特色:就是围绕Bitmap、BRC-420派生出的一些应用。但目前这些应用规模都还很小,不太成大气候。 所以整体而言,无论是基于比特币主网还是基于它的第二层扩展,比特币现在的应用都距离理想状况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这个状况迟迟得不到改善,比特币应用这个“关键”迟迟不能彰显其作用,那整个生态的风险就会越来越高,我就会越来越注意其中的风险。 另一方面生态中的创新是灵魂,我就会特别关注那些只存在于比特币生态而不存在于以太坊生态中的创新。 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我会关注CKB与RGB++构建的生态和以Bitmap、BRC-420构建的生态,因为它们的创新是独特的。 但另一方面,我也会考虑到各类风险,只关注这些生态中风险尽可能小的资产。 在周六的交流中有读者就问:我有没有买CKB生态中的神经猿和Seal? 按照我前面表述的思路,我认为: 不管是神经猿还是Seal,它们都是因为人们看好CKB和RGB++生态而被热捧的。 但这些项目最终会不会红呢?这里面不可测的风险就太多了,所以我不会去冒这个风险。但如果这个生态中有项目会红,它最终都会利好到CKB。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会直接买CKB,而不会去买生态中拿不准的具体项目神经猿和Seal。 还有读者提到:此前买了一些项目,这些项目现在的价格低了很多,现在想补仓继续买一些,拉低整个持仓的成本。 对这个做法我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在所有的资产中,我只会对比特币和以太坊进行这样的操作,而且还要看它们是否已经跌到了我的定投价以内,只有到了定投价以内我才会这样操作。 对其它任何资产,除非我及其看好它的未来,否则我都会很小心。 很多读者在问这个问题时,我从语气都能听出他的内心未必那么看好想低位补仓的品种。所以是否真要这样做还是要三思,尤其是在前景不太清晰,不确定性太大时,更要谨慎。
在上周六的推特交流中,无论是在前面的提问回答环节还是后面的现场交流环节都有不少朋友问到了关于比特币生态应用以及比特币生态资产的相关问题。 看来比特币生态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人质疑它的意义了。但之所以大家提出了诸多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在最近这段时间的萎靡行情中,比特币生态中的资产相对比特币表现得更加萎靡不振,于是大家会担心: 比特币生态还会不会再度兴旺? 比特币生态中的资产还能不能再创辉煌? ...... 在交流中,我对这些问题直接给答案的比较多,说思路的比较少。我觉得有必要再用几篇文章系统地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逻辑和思路,这样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会给出那些答案。 我对比特币生态的理解其核心是:比特币生态中的资产(甚至包括比特币本身)如果在未来还能继续大步上台阶,那最终一定是需要生态应用来支撑的。 而生态应用的发展则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这个基础设施必须具备安全、可扩展和高性能。 然后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还要有创新的应用和场景。 当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发生作用时,比特币生态中的各类资产就会水涨船高,更会源源不断地滋生出新的物种(资产)。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先看比特币的基础设施。 从技术上来看,由于比特币主网在技术上的限制,它在可扩展和高性能上远远无法达标。因此它要建立自己的生态,必须要有第二层扩展作为基础设施,并在第二层扩展上发展广泛、复杂的应用和场景。 在这个架构中,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展将是比特币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而构建于第二层扩展上的应用和场景则是比特币生态能否开花结果的关键。 但与此同时,同样是由于比特币主网在技术上的限制,它的第二层扩展很难像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那样依赖主网提供很强的安全保障。我认为这会限制比特币生态在应用方面的发展或者说比特币的生态应用存在一定的上限。 正因为有这样的先天不足,比特币生态要发展起来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走一条以太坊没有走过的路。 这就是我理解比特币生态的整体思路和逻辑。也可以把它总结为三个要点: 创新是灵魂、第二层扩展的基础、应用是关键。 我们先来看创新。 当我们说创新时,我们一定要跳脱当下,拉长视野,设想我们穿越到五年、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再来回看这段历史:在这一轮加密生态的发展周期中,到底有什么是值得若干年后的人们铭记在心和永载史册的。 我相信一定是横空出世的BRC-20。 这个协议不仅启发了比特币生态后来出现的众多协议创新(ORC、ARC、STAMP、RGB、RUNE......),更启发了其它区块链(以太坊、Solana、BNB Chain、......)生态中的协议创新。 尽管后来的诸多协议在创新方面有很多细节都秒杀BRC-20,但它们永远不是“第一”而是“继任”。 创新分两种:一种是颠覆式创新,另一种是改进型创新。 BRC-20再简陋都是前者,其它的协议再惊艳都只是后者。 它不仅是比特币生态的创新更是以太坊生态没有过的创新。 而基于BRC-20诞生的第一个资产就是ORDI,它不仅是这个协议的第一个资产,更是整个加密生态中“公平发射”、“无主代币”......等一系列概念的第一个落地实践。 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讲,ORDI也并不是第一个,在它之前还有XCP也实现了这些。但XCP诞生的那个年代,它的受众实在太小,因此无法在整个生态范围内引起共鸣和发酵。 是ORDI把“公平发射”、“无主代币”......这些概念在整个加密生态中彻底带火并引起共鸣的。 ORDI的这个历史定位是任何其它协议资产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在回答读者诸如“我如何看符文协议的代币”等类似问题时,我的答复都很干脆:对那些代币就算它们是那些协议中的第一个,它们的地位比起ORDI都相距甚远。我只会持有空投但不会主动去买它们。 在当下这个萎靡的行情中,我真正愿意花钱主动买,并且认为风险可控的只有一个:那就是ORDI。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想:假如发生了最极端的状况,比特币生态根本没有发展起来,到头来其它的资产有可能全部崩盘,但ORDI也一定会被人们记住。 这就是我衡量其它代币和ORDI基本价值的思路和逻辑。
近日,一则川普支持加密资产的新闻在网上被大家炒作得沸沸扬扬。 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这样: 在最近的一次公开集会上,川普呼吁支持加密资产的美国人投票给他,他还表示欢迎来自加密资产的捐款。 在这场集会上,川普挖苦现任总统对加密资产一无所知,连带还抨击民主党对加密资产不友好。 现场有一位年轻人问这位前总统: 美国在加密领域的聪明人正在把他们的业务从美国迁走,因为他们害怕美国政府对加密资产的敌意。他会怎么阻止这件事? 不等这位年轻人说完川普就表示:他不想这样,如果美国想拥抱加密资产就一定要把这些人留在美国。 话音刚落,全场响起掌声,这位年轻人也开心地笑了。 其实川普对加密资产的态度也是近两年才发生变化的。 最开始他曾明确地反对加密资产,因为他曾经认为加密资产会削弱美元的国际地位。但现在无数事实已经说明加密资产非但没有削弱美元的地位,反而成了又一个美元拥有定价权的新领域。 所以至少川普所担心的问题是不存在的。 此外,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 川普自己就从加密资产中得到了不少的好处:他的团队在Polygon上发行了两次NFT,挣了大概几十到上百万美元-------盈利是小,为他的宣传造势才是大。 这个举动更多地是为了吸引年轻人,为他的下一次选举拉票。 对这样一个“斤斤计较”并且有志于再次参选的商人而言,加密资产给他带来的利益得失,他是算得清清楚楚的。 所以说他现在对加密资产如此友好是“屁股决定脑袋”也不为过。 我相信他如果真的当选,这些承诺大概率会得到落实。 在几个月前,美国几大民调机构曾经从十多个角度对最终可能对决的多个候选人选项进行了评测,这些结果都显示:川普在民调中大幅领先他的民主党对手。 所以只要在大选前川普不进监狱或者不出黑天鹅般的意外,他当选的几率是大于他的对手的。 如果这个猜测成真,可以想象未来他当选后,美国证监会的主席大概率会换上一位对加密资产友好的新领导。 那将利好整个加密生态,尤其是以太坊现货ETF的通过。 最近灰度撤销其对以太坊现货ETF的申请在我看来就表明只要现在这位主席还在任,以太坊现货ETF就很难在他任内通过。 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期望看到以太坊现货ETF通过的利好,最大的可能是在川普当选后。 我记得在上次推特交流中,我曾经说过一个猜想:我想象中下一轮的牛市大概会持续到2025年的3月到8月之间。 如果川普当选,2025年1月20日正式就任总统后,以太坊现货ETF是有可能在明年3~8月间的某个时段通过的。 如果届时这个利好释放出来,引发外部资金对加密资产尤其是以太坊的追捧,那恐怕会是牛市中很大一波助推整个市场达到巅峰的资金。 而这个利好届时也很有可能把以太坊当前较为拉跨的币价推上去,从而把以太坊兑比特币的价格从现在的20个以太坊换1个比特币推高到大概15个以太坊换1个比特币。 当然,我上面所写的这些纯粹只是猜想而已,权当无聊行情中的一点消遣罢了。 本周六(5月11日)晚八点,我们会在推特举行一次线上交流,详情请看下面链接: x.com
在昨天文章的留言区,有读者留言提到一个近日被众多财经媒体热议的数据: 过去20年,巴菲特的平均收益率还不如标准普尔500指数。 这个数据刚出炉时是颇让人感到意外的。可当我们深挖进去会发现这个意外数据的背后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这里的收益率其实指的是巴菲特整个团队的收益率而不是指巴菲特自己投资的收益率。 早年,为了避免众所周知的自然规律可能给公司带来的意外,巴菲特和芒格两位老先生就逐步把越来越多的业务交给他们的接班团队管理了。 接班团队在接手初期表现得相当不错,其业绩一度超过了两位创始人。可好景不长,此后接班团队的业绩就不再辉煌,不仅没有超过两位老先生,而且在较长的时间都落后于标准普尔。而两位老先生依旧保持着辉煌的战绩。 这个数据最早被美国金融界曝光后,很多人都担心一旦两位老先生不再执掌这个庞大的帝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将何去何从。 在这次的股东大会上有这样一个镜头: 两位接班人之一的阿吉特·贾恩(Ajit Jain)对着全场喊: “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我相信,我们在观众席上有蒂姆·库克(Tim Cook),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并为许多追随者树立了榜样。” 说实话,我对这个表述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除开团队原因之外,还有其它原因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收益率开始下降。 我国知名的私募经理但斌在最近的一篇访谈中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现象: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引领美股指数的火车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领涨标普指数的公司就是那几家科技巨头。而科技行业又是巴菲特不太触碰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靠巴菲特擅长的传统领域投资要跑赢标普500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关于这一点,芒格在他的股东大会发言中也屡次提到过。他说现在的投资市场已经不像他们年轻时那样,稍微找一下就能发现很好的标的,现在的投资越来越难做。 而且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体量也越来越大,以这样大的体量还想维持高于指数的收益率对他们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投资苹果就是两位老先生的一次尝试。 芒格在一次回答股东关于投资苹果股票的问题时说:公司之所以开始尝试投资苹果是时势所迫。 在投资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还想找到更高的收益率,必须要尝试新的突破、新的领域。于是,他们选择了苹果。 芒格还提到,在最初投资苹果时,他们的把握也没有那么大,也是边做边摸索,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了。 从这个现象和这些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出:要在股市中长期、稳定地获得超过指数的收益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因此,两位老先生在多个场合都反复强调:对于没有时间研究公司的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股市最好的方法就是投资指数基金。 只不过绝大多数人想的都是一夜暴富,而不愿意慢慢变富。 本周六(5月11日)晚八点,我们会在推特举行一次线上交流,详情请看下面链接: x.com
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关于EigenLayer代币Eigen的文章《EigenLayer提出的拗口概念inter subjective forking到底是什么?》。 它点出了Eigen代币在应用场景方面一个很有特色的创新。 EigenLayer我在过往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多次。它是本轮熊市以太坊生态新崛起的一个应用场景。 它的核心思想是充分相信以太坊的共识安全,将这种安全性扩展到其它需要代币质押的应用中去。 而实现这种方式的基本操作就是将ETH抵押到其它应用中。 EigenLayer项目提出后,很快就启动了抵押“挖矿”活动,鼓励用户将ETH或者各类ETH的衍生抵押品抵押到EigenLayers,并根据用户抵押的ETH给与代币空投的奖励。 最近,它代币(Eigen)空投的结果已经出来了,凡是参与过抵押挖矿的用户都可以在mct.xyz/whitelist/70查询自己是否能拿到空投。 值得注意的是,和很多其它项目所发行的单纯的治理代币不同,Eigen有一个实在的应用场景。这个场景就是用于intersubjective场景下的抵押。 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就借用上一届美国总统大选的例子通俗易懂地解释了什么是intersubjective场景下的抵押。我建议我们的读者都仔细读一下这篇文章。当然英语好的读者我建议直接读项目方的原文《EIGEN: The Universal Intersubjective Work Token》。 在这里我把我的理解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先回顾一下以太坊的抵押挖矿。 在以太坊中,真正参与POS挖矿的用户需要抵押32个ETH。当这个用户在参与挖矿的过程中作了恶,他抵押的ETH会被罚没。 那系统是怎么知道它是否作恶的呢? 通过全网节点对交易、对区块等的验证发现的。这个过程全程由共识机制下的算法自动完成。它是一个客观、可验证的结果。这个结果出来没有人会质疑,不会引起纠纷。ETH就很合适用于这类验证的抵押。 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还会出现另外一种场景。在那个场景中,它所使用的算法或者验证过程存在较大的争议,乃至不同的验证者对出现的结果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谁都无法说服谁。 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 在加密世界中早就有了先例:硬分叉。 这个思路同样可以用于EigenLayer。可是在EigenLayer中,用户抵押的是ETH,当碰到这个情况,大家怎么对ETH进行分叉呢?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EigenLayer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它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用Eigen代币作为抵押。当任何一个验证方对结果不满时,可以进行硬分叉。在新分叉出来的场景中,这个验证方可以罚没他认为作了恶的其它验证者。 理论上,如果某个场景可能产生多种验证结果,那在极端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多种硬分叉的场景。而最终哪个场景获胜就完全靠市场自由竞争得出结果了。也就是说哪个场景的共识最强,哪个场景就被最终认可。 我很喜欢这个思路,它在这个场景中完美实现了哈耶克对市场竞争的憧憬和理想。 正因为Eigen代币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因此,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上,它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它采用了双代币结构:一个是标准的ERC-20代币,另一个是可以硬分叉的代币。两个代币之间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当然,创新固然好,但最终项目会不会爆发,代币有没有很大的升值空间,那还要看更多其它方面的要素。况且EigenLayer的商业模式依旧存在让人担心的系统性风险。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创新至少给这个项目增加了不少正面分数。 参考链接: 《EigenLayer 提出的拗口概念 inter subjective forking 到底是什么?》:twitter.com 《EIGEN: The Universal Intersubjective Work Token》:www.blog.eigenlayer.xyz
这段时间的行情越来越萎靡,截至到写稿时为止,比特币的价格跌到了58000多美元,以太坊的价格跌到了2900多美元。 而其它的山寨币则跌得更猛,我们更是有不少读者留言山寨币跌得都要和比特币、以太坊脱节了。 不仅币价跌得猛,一些项目的热度也在迅速减退,比如梅林。 我所在的一个梅林质押群里,梅林高歌猛进时,群友天天自嗨、冲抵押;而现在,群友天天骂项目方、骂币价。 梅林变了吗?其实什么也没变。 它存在的问题一直存在,它既有的优势也一直既有。 只是行情变了,情绪就变了。 我不希望我们的读者是这样。 对于市场的这种走势,我觉得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只要市场还没有进入到牛市,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更何况熊市中下跌是很正常不过的事。 如果我们还是在坚守我们的策略,没有任何理由恐慌。 相反我们倒是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整理一下自己手中的品种。 对于比特币、以太坊的调整,我们完全不用理会,拿住就行了。 对于山寨币的加速下跌,我会分情况处理。 对于一些细分赛道的头部项目,比如共识强的品种,我甚至会在价格合适的时候而买入,比如ORDI。 记得在较早的文章中以及上一次推特交流时,有读者就问过ORDI还能不能买?当时ORDI的价格大概是70~80美元左右。我当时回复要买起码也得等到ORDI跌到50美元左右才考虑。 好了,截至到写稿时为止,ORDI已经跌到了34美元,这个价格我自己就觉得不错,因此买了一些。 短期内它会不会继续下跌?当然有可能。 但我看的不是市场短期的走势,而是看它未来在牛市中的走势,我相信它未来依旧有较大的空间。 对于一些我依旧看好的项目,我还是会继续持有,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卖出。我自己持仓的品种都是这种情况。 对于一些我不太看好的项目,我会换仓或者干脆清仓。到目前为止,我没有一个品种属于这类。 有一些投资者在这种行情下很容易对手上的持仓品种产生疑虑甚至丧失信心,我建议这样的投资者也不需要彷徨、犹豫,直接把那些拿不准的品种全部换成比特币、以太坊。 从我们不少读者的留言反馈中,我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在很多投资者的内心,每当市场萎靡不振时,其实最相信的还是比特币和以太坊,真正让投资者焦虑操心的是山寨币。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为了让自己更好、更平静的生活,我更想强调比特币和以太坊在我们加密资产配置中的比例---起码要有50%,我甚至建议把这个比例提得更高。 这个比例越高,内心的安全感就会越强。 在熊市中,这样的大跌其实是屡见不鲜的。每次碰到这样的大跌,如果都因为山寨币的暴跌让自己操心、焦虑甚至影响自己的生活,那还真不如保守、谨慎一点,多配置比特币和以太坊。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