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稳定币的一些思考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昨天写完关于Ethena的文章后,我又回想起自己在2021年对稳定币的一些思考。现在回过头来审视曾经的思考,我认为依旧有效。 在加密生态中,我们通常所谈的稳定币实际上只是类似港币那样的美元凭证。这个凭证要能保证用户可以凭它等值兑换为美元。 所以这类稳定币的关键在于当用户拿出凭证(稳定币)兑付美元时,项目方拿出来赎回凭证(稳定币)的抵押资产是否被用户认可。 那什么样的抵押资产才有可能是被用户认可的呢? 一定是用户认可的有价资产。 在加密世界中,最主流的有价资产基本就是两类: 一类是最简单的,即抵押在银行的美元,这一派思路构建出的最典型的稳定币就是USDC。 另一类就是托管在安全机构的有价资产,具体到加密生态就是托管在智能合约中的有价资产(ETH等),这一派思路构建出的最典型稳定币就是DAI。 对于USDC这类稳定币,因为支撑它价值的直接就是美元,所以只要能保证资产的足额抵押,它天然就能保持与美元的1:1锚定。这免去了维系汇率的麻烦和挑战,但无可避免地引入了中心化的干扰。 对于DAI这类稳定币,因为支撑它价值的不是美元,而是相对美元有着较大波动性的加密资产。所以它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维系兑美元的汇率稳定。 而维系兑美元的汇率稳定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近乎无风险的做法,既无论如何都要保证资产的价值高于凭证(稳定币)的价值。这种做法虽然完全规避了风险,但却是以牺牲资金效率为代价的。这就是为什么DAI用了超额抵押的资产来维系汇率的稳定,但却沉淀了大量资金,严重制约了流动性。 正因为有这个缺陷,所以人们一直试图找到心中的“理想国”-------摆脱流动性的制约,不拘泥于抵押资产本身的价值,也就是抵押资产的价值不需要高过借出去的美元的价值。 如果抵押资产本身的价值小与或者等于出借的美元价值,那么其价值和美元之间的差就是风险,这个风险就是这类稳定币需要处理的问题。 当抵押资产的价值小到极端时,就是0。在这种情况下,稳定币就成了纯粹的算法稳定币。当抵押资产有一定价值,但又不高于美元价值时,这类稳定币就是半算法稳定币。 纯粹的算法稳定币在上一轮牛市中已经有若干项目进行了尝试,经典的有AMPL、BAC。它们最终都被证明其汇率是难以稳定维持的。 而半算法稳定币在上一轮牛市中也有若干项目进行了尝试,经典的有LUNA、ESD等。它们最终也被证明其汇率是难以稳定维持的,尽管它们维持的时间可能要比纯粹的算稳稍微久一点。 现在第一类纯粹的算法稳定币已经越来越没有人相信了,但第二类半算法稳定币依旧还有人在尝试。 但是在我看来,这两类算法稳定币最终都难以成功。 因为维系稳定币价值的只要不是超额抵押,那么其最高价格就是美元价。可任何资产的价格都是会波动的。一旦它发生价格波动,抵押物的价格就会低于美元。这个价差无论通过什么手法来进行弥补,都需要额外引入新的有价值的“抵押物”。 当然这个额外引入的“抵押物”可以有各种形态:要么是中心化资产,要么是有强大共识的加密资产。 算法或者交易是很难持续、长久弥补这个价差的。 所以我认为,尽管寻找算稳的理想很伟大,但金融规律是不可能违反的。就像制造永动机的理想很伟大,但物理规律是不可能违反的一样。 在加密世界,跳脱超额抵押以及USDC那样的足额美元抵押,而寻求其它算法稳定币的做法恐怕只是乌托邦。

4分钟
85
1年前

关于Ethen稳定币的理解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在本轮熊市中,DeFi赛道出现的亮点并不多,稳定币项目Ethena算是其中之一。 说起稳定币,我们最熟悉的就是USDT、USDC和DAI了。尽管它们在加密生态中已经使用了较长时间,并且已经占据了接近垄断的地位,但人们一直期望找到更加理想的稳定币。 一方面是因为目前这些主流稳定币都有很明显的弱点:比如USDT在信用方面备受质疑,USDC不具备抗审查的能力、DAI不具备充裕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稳定币是加密生态一切交易的基础,也是连接加密生态和现实社会的桥梁。哪个项目能成为稳定币之王,则哪个项目将扼住整个加密生态的咽喉。显然现有的这些稳定币项目都因为有着明显的问题而不被视为王者,所以总有团队在锲而不舍地进行新的尝试。 Ethena就是在这样一个新的稳定币项目。 它的介绍中用了一系列金融术语描绘它的运作原理,其根本逻辑就是用算法模拟出一个1:1锚定美元的稳定币。 它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三点: 不使用超额抵押,因此尽可能释放了流动性,这一点超过DAI; 货币的发行由用户抵押加密资产产生,因此具备了抗审查的能力,这一点超过了USDC; 使用一系列对冲交易试图维系币值兑美元的锚定以取得信用,这一点超过了USDT。 在我看来,这三个特点中最重要也最根本的是第三个:通过一系列对冲交易维系币值的稳定。它是维系整个系统稳定运作的根本保证。 但恰恰在第三点上,它为了对冲汇率波动的风险不得不引入了中心化交易所,从而还是引入了中心化的风险。 而要去除这个风险,除非未来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也能在流动性和性能上匹敌中心化交易所。 此外,这个系统的运作机制显得过于复杂。任何一个系统,只要它过于复杂,就一定会暴露太多弱点,就很容易让系统受到外力的干扰。 在设计理念上,它的思路是冀望于纯粹的算法实现汇率的稳定,但算法的实现和执行是工程问题。实际的执行和算法构造的理想往往不容易匹配。 本质上看,Ethena的运作依旧遵循的是传统金融体系的规则。 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参考一个非常好的稳定币参照物:港币。 港币兑美元用的是联系汇率,它的汇率波动被控制在1美元兑7.75~7.85港币之间。它的发行采用的是最简单的抵押模式:每抵押1美元,就按汇率发行相应的港币。 当港币脱离联系汇率时,香港政府就会通过公开市场的买卖维系汇率。 在这个过程中,维系汇率稳定最核心的关键就是港府手中要有充足的流动性储备,尤其是美元流动性。 97年金融风暴,港币被狙击,就是因为国际炒家认为港府的流动性不足以维系港币汇率。而最终香港挺过那一劫的关键也是港府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了足额的美元保证。 和港币的模式相比,Ethena更复杂,更离不开流动性的保证。但为Ethena提供汇率保证的交易所却在体量和信用上无法比拟港府。 所以我认为Ethena汇率的维系会更复杂,更有挑战性。 我对这个项目只有薅羊毛的兴趣,没有太强的买入兴趣。我现在只有薅羊毛得到的币,而暂时不会考虑去买币。

3分钟
74
1年前

ZK Rollup的新趋势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基于零知识证明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ZK-Rollup)一直都是以太坊生态中被寄予厚望的一派。在理论上它可以比较平衡地解决效率和安全的问题。 Vitalik屡次在他的文章和公开演讲中都表示对这个技术几乎毫无保留的看好。 然而遗憾的是,在具体的实现上受制于当下工程技术方面的限制,零知识证明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并且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计算。这使得它在应用方面难以和OP一派相竞,而且两者的差距还在拉大。 这种差距在生态建设方面显得尤为明显。根据L2Beat(l2beat.com)上的最新数据显示:Stark、zkSync、Linea和Scroll这四个ZK系加起来的TVL都比不上排名第三的OP系Base(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别为Arbitrum和Optimism)。 尽管如此,资本对于ZK系的热情似乎一直没有减退。最近A16Z就发布了自己的开源平台ZKVM。 要注意的是:和我们经常听到的ZKEVM不同,ZKVM少了一个字母,但意义却有明显的不同。ZKEVM强调的是兼容以太坊虚拟机,而ZKVM则是一个更加宽泛的虚拟机平台。理论上ZKVM的应用范围更广泛。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A16Z在加密赛道第一次亲自下场布局赛道的开发。 A16Z的动作、Vitalik的论述和ZK系在技术理论上的优势都提醒我们必须要保持关注ZK系第二层扩展系统的发展。 然而当下几个头部ZK系第二层扩展系统的发展实在是差强人意,而另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Metis在一些方面的做法倒是很值得关注。 Metis也是基于零知识证明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但和其它“纯种”的ZK系扩展不同,它采用了一种混合系统,一部分交易采用OP的处理方式,另一部分交易采用ZK的处理方式。这使得它在效率和性能方面可以综合两者的优点。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同样由于当下技术方面的局限,这种优势目前表现得还不是特别明显。 除此以外,它在排序器方面“自我革命”的做法倒是更值得圈点。 在以太坊的Rollup第二层扩展系统中,无论是OP系还是ZK系,它们在技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排序器对交易进行排序、打包最后送到以太坊上进行最终的确认。 目前绝大部分的第二层扩展系统为了实现上的便利和效率上的考虑统统采用了中心化的排序器,或者干脆直接用服务器进行处理。 这种中心化的处理在业内就是个公开的“秘密”,连Vitalik都公开诟病过这个问题。可无论大家怎么诟病,项目方们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一边说要尽快去中心化,另一边却动作迟缓。 为什么? 因为中心化的排序器太符合项目方的利益了。 但Metis却大胆地开始了“自我革命”,开始尝试对排序器进行去中心化的推进并有了实质性的动作。 按照它的规划,未来只要愿意质押Metis代币的用户都可以参与Metis系统中交易的排序操作,就像以太坊中的质押一样。 这个做法还能解决当下很多第二层扩展系统代币赋能的问题,让代币产生价值。 更重要的是,如果ZK系的排序器实现了去中心化运作,未来还可能衍生出新的赛道:基于硬件算力的零知识证明“挖矿”。 在这种“挖矿”中,第二层扩展中的每个节点都要力争用最强的算力最快算出零知识证明结果,而强算力需要强GPU的堆叠。 所以一旦这种发展成为趋势,很有可能新的挖矿赛道会在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乃至所有需要零知识证明计算的领域中诞生。 当然,它能否发展起来,还要看项目方除了重视技术之外是否同样重视生态建设,否则未来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不过,这些有可能改变生态格局的新动向还是值得我们投资者关注的。

4分钟
69
1年前

DeFi创新大概率还是诞生于以太坊生态|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对于EIP-314协议怎么看? 这个协议刚上线时就有很多人在讨论,当时我只是大概看了一下,它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对代币交易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当时我觉得代币交易领域的创新似乎不是当下DeFi领域最迫切的,所以我就没有再深究下去了。 当我们碰到创新时,我鼓励大家除了参考别人的意见之外,更要大胆、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内心,特别是当自己对这个创新非常感兴趣时,更要勇敢地参与、实践,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尤其是他人否定、负面的看法。 很多时候不同人对同一个创新完全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态度,对颠覆式创新更是如此。所以这时候,自己内心的直觉很有可能比什么权威、大V的意见更可靠。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2021年当NFT出现时我对它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会特别关注它的动向,乃至一路见证了一些顶流NFT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当时大多数圈内的顶流、大V却对NFT的发展表现得非常冷淡。 但到了2022年年底当比特币铭文生态出现时,我对它的反应反而显得特别迟钝,从而完全错过了它最开始最暴力的那一波红利。反倒是有另外一批因为错过了2021年以太坊NFT的玩家对比特币铭文的出现表现得特别敏感,从而抓住了那一波暴利。 显然,我对铭文创新的最初态度和观点就错了。 所以我鼓励大家在控制好风险后,勇敢地追寻自己看好的创新、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尤其是他人负面的看法。 2. UNI还能拿吗? 在这轮熊市,虽然我没持有UNI,但我还是对它保持着关注。 不过,UNI在这轮熊市的进展依旧不大。 好不容易前段时间提出了一个分红提案,没多久又被美国证监会盯上了,十有八九这个事情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了。 我现在依旧不会持有UNI,原因还是我曾经说过的那个:代币没有赋能,所谓的治理功能价值极其有限。 至于说代币的价格未来会表现如何?我猜可能牛市到来后,会随大市涨一波,但涨幅如何就不知道了。但估计很难从代币赋能这方面拿到什么利好。 对美国证监会的发难,好在Uniswap团队这次没有像上次商务部事件那样表现得那么怂,终于准备拿起法律武器和美国证监会对撞了。 这个勇气倒是让我多了几分对这个团队的好感。 3. SATS这个币有没问题?去年12月到现在一路下跌? 这个币我一直持有,还是按照计划会一直持有到真正的牛市到来。 4. GMX这个还拿着吗? 这个币我还拿着,如果不是读者提问,我都差点忘记这个币了。总体上感觉,一段时间以来,没怎么听到这个项目的负面消息,估计这就算好消息吧? 在这一轮熊市,以太坊生态中除了Pendle,几乎没有太能打的DeFi项目冒头。 比特币生态中的DeFi看上去很热闹,其实也都是以太坊DeFi的翻版,在模式和内核上也没有本质的创新。 这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我感觉未来DeFi的创新恐怕还是会在以太坊生态中诞生,因为以太坊智能合约的可组合型具备了先天的优势。 对于我持有的所有DeFi代币,我到现在为止都一直拿着。

3分钟
72
1年前

比特币是美元收割世界的帮凶?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有人说比特币ETF通过后是正式被美联储收编了,以后比特币成为美元收割世界的帮凶。 “比特币被美联储收编”这类观点听上去很有阴谋论的味道。似乎美联储或者美国政府的这一系列对比特币的操作都是有预谋的。 我对这类观点一般都持谨慎的态度。 我更愿意把这一系列动作看作是美国政府在新事物诞生发展过程中一贯沿用的政策:让子弹先飞,边走边看,但一旦进入我的管辖范围,进入我的射程,我就一定要用我的规则来约束你,管制你。 在这个过程中,诸多其它利益方的动作也是如此。 比较典型的就是华尔街的传统资本。 它们从最开始对比特币不屑一顾,到后来迅速转向,拥抱比特币,并且拼命游说监管部门和相关的议员。这也不是一场事先的预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迅速嗅到了其中的“血腥味”,而为了让自己能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进而主导这个新兴资产,才立马改变态度,积极推进后续的动作。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的力量不是单边主导,而是各方利益交织、缠绕、妥协的结果。 这个各方妥协、平衡所达到的最终结果在客观上让美元和美国最终变成了加密资产的主导力量。 至于说有观点认为“比特币是美元收割世界的帮凶”,“是有势力在背后操控比特币的价格,然后让全世界去接盘”,对这类观点我是不认同的。 因为这话听上去又把那些大资本、大机构捧到天上去了,又认为他们无所不能,又认为他们能左右全世界。 读过我文章的老读者都知道我一贯的态度:什么大资本、大机构,在我看来绝大多数都只是钱多的散户而已。 2008年金融危机,大赢家是高盛、摩根、花旗那些巨头吗?是默默无闻的保尔森。 不要说大资本,就算是美国政府,在历史上出过的昏招、露出的败笔都一大堆。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怎么触发的?是戴高乐看准了美国政府无法兑付黄金,逼着它就范的。 再回到加密市场,大家不妨回忆一下上轮牛转熊那段时间爆出的那几个所谓大资本的操作---拉垮得连很多散户都不如。 在上面这些例子中,为什么那些大机构出问题了?为什么美国政府露馅了?为什么那些大资本的表现那么拉跨? 不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多么神奇,而是因为他们的对手敢于透过浮华的外表,用最朴素、最直白的规则去审视。 所以在金融市场,到底谁收割谁、谁能笑道最后,很多时候看的是最基本的原则、最朴素的道理,而不是表面上的花架子。 在市场规则面前,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是拿捏一切的万能力量。 遵循最基本的原理,制定我们的策略,控制我们的人性,严格我们的操作,美国能不能收割别人不知道,但肯定收割不了我们。 2、关于再质押赛道 经常有读者问关于再质押赛道的问题。 这个赛道其实热门的项目也就那几个:EtherFi、Swell、Renzo、Kelp、Puffer,再加上一个最核心的EigenLayer。 这些项目中目前发了币的就是EtherFi,而且代币发行的反响目前看很不错。也因此更多的资金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其它还没有发币的项目。 我记得几个月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从技术角度分析了EigenLayer,以及它们可能存在的风险。 这些风险至今仍然存在,而且这两天我读到一个让人担忧的数据: 目前抵押到EigenLayer中的以太坊,其利用率大概只有10%左右,这意味着只有10%的以太坊被利用起来提供“安全性”。 从收益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EigenLayer中只有10%的以太坊真正有抵押收益,而其它90%都是闲置的。 显然这个状况是无法长期稳定为EigenLayer整个生态提供收益的。可即便如此,依然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涌入。 为什么? 因为大家都冲着发币而来。 所以对这个赛道,我的建议很简单:一定只拿自己亏得起的资金去抵押,就选一个或几个比较知名的大项目去参与。其它的就没有必要太深究了。

4分钟
86
1年前

加密行业和美元走势的关联性|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 ICP创始人发布推特说,人工智能AI运行到区块链ICP上,去中心化AI有没有潜力? ICP是个很老的项目了,但这么多年几乎没有一点像样的进展,却还是有很多人牵挂。我很早就不再关注这个项目了。 至于去中心化的AI,我一直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真正往这方面走的项目并不多。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英伟达GPU目前的设计架构使得基于它搭建的设备难以在物理距离相隔太远的地方分布式运行。只有集中运行才能发挥它GPU算力的性能和优势。 如果这一点属实,那可能短期内,我想象中的算力去中心化是很难实现了。真正要实现算力去中心化的AI恐怕要重新设计一种芯片使得它能够跨越现在的这种物理距离方面的限制。 2. 买了XX个BRC20的SHIB铭文,对比现在以太坊上的SHIB,SHIB铭文市值低很多,未来SHIB铭文有没有潜力? 在加密生态中,一般来说,仿盘的潜力是相当有限的。 我们就以这个生态中最容易受情绪波动影响的两个细分领域迷因币和NFT为例。几乎所有成功的案例都有仿盘:加密朋克的仿盘、无聊猿的仿盘、MEME的仿盘...... 无论这些仿盘刚出道时如何,今天我们再看,几乎没有一个还有像样的生命力。 所以我自己从来不会去追仿盘。 3. 美元如果崩了... 在国内的各种媒体中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美元崩盘”或者“美国衰落”之类的说法。 对这些说法,如果我们是希望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以指导我们的投资,那就还是要分辨其中的逻辑和思路,看看它到底是逻辑推导还是情绪发泄。 只有抛开情绪用合乎逻辑的推导得出的信息才是对我们投资有帮助的。因为作为投资者的我们,如果不能秉持客观理性,一定会被市场毒打。 从历史大趋势看,美国的国力自苏联解体达到巅峰后,确实有向下的趋势。但在可见的未来,它的国力再怎么下降依旧难以动摇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尤其是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同理,所谓的“美元崩盘”也是一样。 如果我们单看美元本身,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脱钩黄金确实说明美元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但那个动摇只是相对于黄金而言,但相对于其它货币,它的强悍和垄断地位丝毫没有变化。 无论是后来曾一度崛起的西德马克,日元还是再后来的欧元都无法挑战美元的地位,而且事实证明它们还不如美元。 所以至今我们仍然生活在美元体系中,而且在可见的未来美元再怎么衰落,这个状况恐怕也不会有颠覆性的变化。 不仅对既有地位的维持是如此,美元对新兴领域的渗透也是其它货币难以企及的。 身在加密世界中的我们对此更应该有切身的体会。 加密生态最早的主导力量是谁?主导货币是什么?定价权在什么群体手里?后来是如何一步步被美元主导,最终被美国人拿到的定价权? 人类社会的竞争很多时候比的是相对实力,不是绝对实力。很多时候,赢得竞争的胜利不一定是因为自己很强,而是因为对手更弱。 假如真的有一天“美元崩盘”,我猜那个时候能顶住狂风暴雨的很可能依旧是以美元定价的资产,依旧是美国人有定价权。 即便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避险资产黄金、风险资产比特币它们都是美元定价。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既然美国在前沿领域和货币领域的地位难以动摇,那就意味着未来所有关于投资尤其是前沿领域的投资,我们还是会受美国政策和美元走势的影响。 这个事实恐怕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难以改变。

4分钟
77
1年前

对后市加密行情怎么看?|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小牛差不多了,现在是不是一个调仓的机会,把这波表现不好的换一下? 一个项目有时候很难从短期衡量,一个币在过去这段时间内表现不好可能有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有市场的原因。 如果是我,不会单纯从币价的表现来衡量一个币是不是表现不好。 我会更看重币的基本面,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比。纵向比只要是看它是不是比过去好,团队是不是还在继续建设;横向比是把它和同一个赛道的其它项目比,看它相对其它项目是不是落后了。 如果是基本面落后了,我可能会考虑,但如果基本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币价表现一般,我可能还是会保留。 2、对后市加密行情怎么看? 我依旧看好,期待真正的牛市到来。我还是相信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我们会迎来牛市。 3、cake是否值得长期持有? 我没有持有cake,对这个币了解不太多。DEX的币,我只持有CRV。 4、对Ton生态怎么看? 我没有这个生态的任何代币,主要原因是这个生态的定位比较尴尬,纯粹从应用领域看,我觉得暂时还很难看到它能否发展出一个独特的生态。 但是我对Ton尤其是Telegram背后的故事非常着迷。这个团队有着极强的加密精神,这一点我由衷欣赏。 这个团队来自俄罗斯。 俄罗斯这个民族近代也好,当代也好都出过一大批极具反叛精神的人物。在传统的软件领域,Telegram背后的团队算是一个典型。在加密领域Vitalik算是一个典型。 Telegram团队当年为了保护隐私敢于拒绝俄罗斯政府。Vitalik更是屡次为了捍卫隐私和他心中的理想敢于对抗强大的压力---最近他又在怒怼美国政府一项新法案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有时候,当我看到一些极具加密色彩的项目其背后的团队是来自俄罗斯,如果还知道他们身上具有反叛精神,我都会额外特别地加以关注。 5、Ron跌下来合适定投吗? 相比起Magic,至少在游戏这个生态,我觉得Ron目前的表现是要更好。但我对它的了解还很一般,我觉得还需要观察,所以我只是买了一些,在这个周期,我不会定投。 Magic有了新的举措,准备构建自己的第二层扩展系统。这个做法和Ron很类似了。虽说现在还不好说这个成效如何,但至少还在给生态赋能,我觉得是很值得观察的。 6、一层网络的哪个币值得定投? 一层网络的币我只定投了比特币和以太坊,没有定投任何其它币。 7、对Sora怎么看? 这是个人工智能的问题。正好我最近也在学习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知识,就尝试着分享一下我的一点看法。 很多人把Sora仅仅只是看成是一个视频处理工具,然后沿着这个思路线性延展:我们现在能做5分钟的视频,未来能做30分钟的视频,再未来能做120分钟的视频......,这样下去终究有一天人工智能会颠覆好莱坞,颠覆电影行业。 这种思路对不对呢? 当然对,但是太过于局限了,不够发散。 这就好比上世纪,人们第一次看到互联网时,看到网页上能看新闻,马上想到的是我们以后不用看报纸了,互联网会颠覆传统传媒。 我们现在再看,这样的联想是不是太过于单薄了? 同样的道理Sora也是如此。 Sora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对数据按照视频方式进行了预处理后,再传给GPT,GPT就能处理视频。 所以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数据的预处理,这是Sora的核心创新。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只要能设计出合适的数据预处理工具,就能把各个领域的数据都交给GPT进行处理。 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工作的。 我们的五官采集的是完全不同的数据,但统统都能被大脑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五官起的核心作用就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预处理。 按这个原理,我们只要知道眼睛是如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的,我们做出这样的预处理设备,直接连接到大脑,盲人就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有视觉,甚至人类都不需要肉体眼睛也能有视觉。 同理,我们只要能做出合适的预处理设备连到大脑,我们很可能也能具备动物们具备的特异功能。

5分钟
82
1年前

加密市场众多赛道,学会聚焦布局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周末和小伙伴聊起生态内最近的热点,自然而然就说到了符文,我们更聊到因为大家都在卷符文相关的项目,导致比特币链上的费用高得惊人。 然而花费这么高的费用打到的项目到底最后能有多少收益呢? 短期内如果能做到快进快出或许能锁定不错的收益;可中长线看,这些项目中还有多少最终能锁定价值呢? 而我又是准备对资产一直持有直到牛市的,所以对要花费这么大代价才能入手的符文会比较谨慎。 除此以外,还有两个原因也让我对符文的热情大减: 一是这个赛道已经非常热。对特别热门的赛道,我一般都会更仔细地挑选。 二是对现在一些没有特别创意的项目已经产生审美疲劳。 第二点对我的影响恐怕更大。 这轮熊市走到现在,我大概盘点了一下加密生态中一些典型的热门赛道: 在比特币生态中, 有和资产协议相关的赛道,如BRC、NFT、ARC、符文、RGB......; 有和第二层扩展相关的赛道,如STX、RSK、CKB、梅林链、B2Network、BounceBit......; 在以太坊生态中, 有已经成为红海但项目还在源源不断涌现的第二层扩展,如zkSync、Scroll、Linea、Base、Zora、Mode Network......; 有围绕EigenLayer的再质押项目,包括核心EigenLayer,以及知名项目如Ether.Fi、Swell、Renzo、Puffer Finance、Kelp DAO...... 在模块化区块链赛道中, 有基于数据可用性(DA)的Celestia、Dymension,有基于计算执行的Fuel...... 除了上面这些新生态,还有一直被资本热捧的各类Layer 1区块链。这些区块链现在不再说自己是以太坊杀手了,而是重点突出区块链本身的特性。这里面一些比较知名的项目有Berachain、Zetachain...... 上面罗列的这些赛道都是这几年大资本看好并且投入了重金的。 此外还有一些同样被很多投资者关注的赛道,比如全链跨链、全链DeFi、AI、DePIN、RWA等。 这些赛道中,如果是资产协议(比如BRC),每个协议至少都有三、四个头部资产;如果是生态平台(比如第二层扩展),则每个生态至少有三、四个平台;而每个平台又至少有三四个DeFi或者NFT项目。 算下来,这里面的项目七七八八最少都有几十个了。 所有这些项目都在炫耀背后的资本背景、团队背景,都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更重要的都在争夺用户手中的资产---用发币预期激励用户把各类资产抵押到自己的项目中积累积分以换取未来空投的代币。 但是,每个投资者的注意力和资产都是极其有限的,尤其对我们散户投资者来说,更是如此。 当我们把手里的资产放进项目抵押时,量少了,领到的代币说不定还不够手续费。 量太大,风险又太高,一旦跑路或者项目被攻击,我们承受不起----最近ZKCasino这个项目出的问题就非常值得我们散户警惕。 所以我们不可能什么项目都参与、更不可能追着市场的热点跑,只能选取一两个自己最为熟悉,最看好、也最能把控风险的赛道参与。 所以如果接下来的生态中我只会关注那些特别有创意、不太热门的赛道和项目。

3分钟
97
1年前

牛市阶段无需恐慌市场的大跌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周末看新闻我才知道市场又来了一次闪崩。 关于这次闪崩的原因,比较严肃的讨论将其归咎于中东战事的升级导致市场出现避险情绪,使得一部分资金从加密市场逃离;而比较热闹的讨论则是一位大户在和X安某位负责人的争执中指责X安上币过于频繁导致市场被抽血。 在我看来,对定投的投资者来说,牛市还未到来之前,纠结于市场的这类涨跌意义都不大。因为如果定投的策略设置得合适,这类市场的涨跌都不会也不应该影响到投资者的任何操作。 在这轮熊市中,我自己设定的比特币的定投价是35000美元,以太坊是2500美元,只要超过了这个价,我就不会再定投而只是观望了。 这次市场的闪崩,比特币大概从71000美元跌到62000美元,跌幅超过了10%,但没有跌到我的定投价以内,假如更夸张一些,即便跌幅达到50%,也只是跌到35500美元,依然高于我的定投价。 所以只要不再跌到定投价以内,市场的任何下跌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 比特币的下跌是如此,以太坊的下跌同样是如此。 我在网上看到一些留言引用了一幅图,图上对一堆币进行了戏虐: 比如:TAO是“逃”、ENA是“呃啊”、ETHFI是“以太坊结束”...... 如果大家只是哈哈一笑把它们当作一种幽默那无所谓。可如果把它当真,当成情绪宣泄的工具那就欠缺一些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了。 这三个币,我且不说它们背后的项目是否真的能实现各自的远景,也不说它们是不是伪需求,就单说它们所在赛道的叙事,起码在这一轮接下来的牛市中肯定是热点。既然是热点,只要它们背后的团队和项目本身接下来不出大问题,它们大概率还会在接下来的牛市中被热捧。而只要会被热捧,它们接下来在牛市中的币价就大概率不会止步于闪崩之前。 所以这个闪崩对于接下来的牛市而言仅仅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噪音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引发无谓的担忧和后怕。 我举这三个币不是想表达我看好或者不看好它们,只是觉得人们对它们的态度很能反应出投资者非理性的情绪有时候会多么夸张。 这样的例子远非这三个币。 前段时间,经常有读者在留言中问XXX还能不能买? 正好这个时候可以回答这类问题了。 如果投资者现在还是一如既往地看好这些项目,但此前一直困于它们的价格太高而下不了手,这个时候,不妨看看它们的价位是否跌得足够低或者跌到了自己的心理价位以内。 如果是,并且项目本身没有问题,这不正是投资者入场的时候吗? 就算不是、它们的价位依旧很高,起码这个时候市场也给了我们机会再审视一下自己曾经看好的这些项目,静待入场时机。 从这一点看,投资者更没有理由对这样的下跌产生恐慌情绪。 这两个月,比特币在创造了接近74000美元的新高后,大概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调整。很多一直认为“牛市”早就来了的投资者这时开始怀疑“牛市”会不会就这么走了? 我们姑且不要管这是不是牛市,倒是应该认真思考一个有可能出现的极端状况: 假如,接下来的一年甚至更久比特币都无法超过74000美元,自己是打算割肉离场还是坚定持有直到下一个牛市(比特币以太坊双双突破前高)真正到来? 假如,自己打算坚定持有直到下一个牛市,那么接下来的这几年,在如此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收入维持自己的生活并能保证自己稳稳地拿住手中的这些筹码? 对这个极端情况,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公开给过我的思考:在比特币达到10万美元之前,我不会考虑出售变现。

4分钟
98
1年前

在牛市什么时候抛售?|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在牛市抛售时,或打算抛售时,请发文提示。 想不到前天的文章发出后,留言区好几位读者都留了类似的言。 大家多虑了。对抛售的操作,我肯定会在自己打算动作的时候发出提示。既然当初我公开了什么时候、什么价位定投,未来我也一定会公开什么时候、什么价位抛售。 只是我觉得这次在接下来的牛市中找到一个更好把握利润的操作方式难度会大大高于上一个牛市,因为很多宏观因素的变化导致影响市场走势的逻辑和规律可能都变了。 所以我还要观察更多的信息,期待发现这些新规律。 2、对arkreen这个项目怎么看,这是关于降碳绿色的项目,符合我之前提到的区块链技术真正改变世界,同时也查到香港政府对这个项目有报道。 我相信区块链一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就当下的阶段而言,我认为还是太早了。 和大家举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都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可是蒸汽机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不是在瓦特那个时代,也不是蒸汽机一出现就改变了世界。真正的改变来自曲轴连杆的发明,来自蒸汽机的小型化,之后整个世界才开始被急速撬动:它被用在了各行各业,开始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更甚的是它还被用在了火车和轮船上。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大英帝国在前方用坚船利炮敲开全世界的大门,在后方用工业化大生产源源不断地生产倾销全世界的产品,它的殖民扩张之路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加密世界,我们毫无疑问已经有了“蒸汽机”,但我们现在有“曲轴连杆”吗?我表示高度怀疑。 这是其一。 其二,我认为的区块链改变世界很有可能和以往的改变方式不同,或许它会是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改变,而不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改变。 基于这个思路,我始终对来自ZF大力支持和推广的项目持怀疑态度,我不是怀疑ZF的良好用心,而是认为ZF的思路一以贯之都是中心化的思路,总希望自己能够主导创新、规划创新。而真正伟大的创新从来就不是主导和规划出来的。 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加密世界我们会发现,但凡受到太多来自传统监管机构关注的项目,基本上散户的参与都会非常尴尬,这里面的理由经常是“要控制风险”、“要保护散户”,进而衍生出一大堆对散户的限制条件,比如开户门槛、资金要求、身份要求等。 所以这个项目如果真的得到了来自香港政府的关注和帮助,我会衷心地祝愿它能持续取得进展,但我的兴趣不大。 3、这轮牛市给人一种感觉,就是BTC的牛市,但还不是全币种牛市,上次牛市那种山寨普涨的局面还没出现。 这里也顺带再重复一下我的观点:我判断牛市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比特币和以太坊双双超过上一轮牛市的峰值,我才认为是牛市开始。 一般来说真的进入牛市后,几乎所有的币只要项目本身没有出格的问题或者很大的瑕疵,都会轮涨一遍。到了那个时候,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改进、小创新都会被舆论吹上天,几乎所有的币都会成为风口上的猪。 所以单单就比特币涨,我不觉得是牛市。

3分钟
99+
1年前

牛市适合做波段?|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觉得ORDI上币安也会回调,12元卖掉了4位数,不喜欢做波段的人做了一次最失败的操作。 这是一位读者在3月6日的文章《关于ORDI的投资心路历程》下的一则留言。 看到这则留言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段过往经历:很早之前我初入投资市场开始投资股市时,对波段操作可是心驰神往的。 那时的我只要在内网、外网看哪个“大神”是如何在某个时段,通过某支股票的波段操作实现神话的故事时,那就像找到了“九阴真经”一样欣喜若狂,每次总会想方设法把里面的技巧和指标理解透。 可最终我还是与这种操作方式无缘,不仅没有实现那些神话,还亏得一塌糊涂。“哀莫大于心死”,从此我再也提不起对这种操作方式的兴趣了。 2、NAT是什么? 我在文章中提到的基于数字物理理论的NAT是指DMT-NAT,具体可以参看ordinalswallet.com。 网上关于这个协议的文章很多,可以搜索DMT NAT,这个概念挺有意思,但目前基于它的项目并不太多。 3、我拿着的币一个都不涨,还有戏吗? 这个问题恐怕还是只能问自己。 我们自己可以思考一下:不涨到底是币本身有问题还是市场暂时忽略了它?如果币没问题仅仅是市场暂时忽略了它,那问题不大。因为到了牛市,基本上每个赛道都会轮动一遍,只要币没问题迟早会轮动。 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币有没有问题,那可以回忆一下当初自己为什么买它?现在再看看当初买它的理由还对不对? 如果这些问题都回答不了,那证明自己还是没有看懂,既然看不懂,自己又心烦、又觉得没希望,那不如干脆把它统统换成比特币和以太坊。 4、初入币圈,没有经历完整的牛熊,对风险没有概念。我2021年那次就是在牛市末期把房子抵押进去,然后痛苦了三年,今年才看到希望。 看到这位读者的留言,我很是替他捏了一把汗。 我一贯主张的是投资一定要用闲钱,绝对不要拿影响生活的钱,更不要用抵押资产的方式来筹集本金。 用这么高的杠杆进行操作风险是非常大的。这次操作没有出问题我觉得是运气好,但每个人的好运都是有限的。一旦有一次运气不那么好,就前功尽弃了。 此外,用这么高的杠杆进行操作就算最后结果是好的,这个过程对人心理和生理上的摧残也是非常大的。在这个过程中,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里,很有可能还没看到胜利果实之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就会出问题。而一旦身体有了问题,再多钱也无济于事。 5、看了Vitalik的文章,讲到如果面对量子攻击,以太坊可以采用回滚的方式,对这种方式如何看? 我理解Vitalik说的是很极端情况下的措施。不过如果这个状况真的发生,Vitalik这么做也不奇怪。因为上次DAO事件后,以太坊就进行了这样的操作。 我觉得这样的事要尽可能的避免。因为一旦发生,无论回不回滚都会伤掉至少一半社区的共识。 另外,我觉得这种状况发生的概率很低,而且抗量子攻击在以太坊未来的发展路径中已经有了部署和安排。以太坊社区也有专门研究抗量子攻击的团队。 所以总体上我不太担心以太坊被量子攻击的状况。

4分钟
76
1年前

以太坊ETF今年能否通过?|疑问解答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1、比特币二层的龙头是哪个? 我觉得现在比特币二层中暂时还没有龙头。不少项目现在都还没发币。一些发了币的项目都是一些比较老的项目。这些发了币的老项目我觉得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TVL的沉淀上明显都不如新项目。所以未来的龙头大概率会是在还没发币的新项目中,至于具体是哪个,还是等市场竞争给出答案吧。 2、以太坊ETF今年能否通过? 我觉得判断这个比判断美联储降不降息还难,因为它没有明确、公开的政策和标准,所以美国监管部门操作的空间很大。 既然操作的空间很大那就必然涉及众多利益的博弈和妥协。这里面最大的博弈力量估计就是华尔街的财团和监管部门了。 长远看,我相信这个ETF一定能过,因为财团们已经从比特币ETF中看到并收获了巨大的红利,不可能放着第二大资产以太坊置之不理。 更重要的是在现有的加密生态中,以太坊具备完备的设施,可以让开发者开发各种金融工具和应用,这里面的想象空间太大了。 比如贝莱德一直以来在以太坊ETF方面的各种公开动作和喊话就是最明显的标志。 但是作为监管,要考虑的问题也会很多,比如:从正常的逻辑来说,如果以太坊ETF获批,那其它一系列POS区块链的ETF就都没有理由阻拦;可现在比特币ETF才刚批没多久,又接二连三批出这么多ETF,监管又会受到质疑...... 我有时候会想香港在这方面能不能动作更快一些,步子更大一些? 在最近香港举行的一系列Web 3活动中,木头姐就公开表达了对香港监管在加密生态监管方面的赞美。对她的这个评价我是很赞同的。如果香港能在以太坊ETF方面先行一步,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能为香港经济找到新的动力和活力。 说起香港,最近还看到一则挺有意思的新闻:国内一些基金公司,包括像嘉实、华夏这样的大基金都准备在香港开设比特币ETF。它们的这些动作显然是面对一些高净值国人群体的。 这些动作客观上都在为接下来的牛市蓄水。 3、AR的出货策略? AR和我所有看好的币一样,都不会现在出货,只要项目方不出问题,我只会在接下来的牛市接近高潮时再考虑出货。 4、比特币ETF通过后,通过ETF购买的,当利润丰厚时,这些人会选择卖出,机构对应就要卖出。那是不是对应未来也可能出现这些人疯狂卖出ETF也会导致比特币被疯狂抛售? 我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在一直在观察。 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最近这一轮调整中,比特币从最高大概7.4万美元跌到了最低6.1万美元。在这个过程中ETF一直在流出。这个过程和ETF通过以前我们散户买卖的行为非常类似。 而现在还不是牛市,并且还有ETF的加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比特币依旧能有接近20%的跌幅。这说明至少在接下来的牛市中,比特币下跌20%甚至更多是完全可能的。 我之所以也在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特性对牛市中制定抛售策略非常重要。 此前我在文章和节目中写过,我一直在考虑需不需要在接下来的牛市中调整曾经的抛售策略。而这需要观察一系列ETF通过后,市场可能出现的新特性和新规律。 比特币可能的跌幅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4分钟
93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