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數字原住民爲什麼而驕傲?
相關鏈接
* 《IT 公論》第七十八期:數字王國的原住民
* Dave Winer
* 五环外:一个县城高中生,被困在小红书的平行世界里
* 《一天世界》博客:技術反烏托邦的系譜
* Hybrid Calisthenics (健身博主 Hampton)
* Jonathan Haidt: The Anxious Generation
* Zoë Schiffer: Inside the debate over The Anxious Generation
* Kyle Chayka: The Dumbphone Boom Is Real
* The Light Phone
* John Perry Barlow: 符控流域獨立宣言(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一九九六
* 《Seinfeld》第五季第十集裏有關《TV Guide》的片段
登場人物
李如一:《一天世界》《滅茶苦茶》《無次元》作者
相關鏈接
* 《IT 公論》第七十八期:數字王國的原住民
* Dave Winer
* 五环外:一个县城高中生,被困在小红书的平行世界里
* 《一天世界》博客:技術反烏托邦的系譜
* Hybrid Calisthenics (健身博主 Hampton)
* Jonathan Haidt: The Anxious Generation
* Zoë Schiffer: Inside the debate over The Anxious Generation
* Kyle Chayka: The Dumbphone Boom Is Real
* The Light Phone
* John Perry Barlow: 符控流域獨立宣言(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一九九六
* 《Seinfeld》第五季第十集裏有關《TV Guide》的片段
登場人物
李如一:《一天世界》《滅茶苦茶》《無次元》作者
主播...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龍韻
1年前
四川
26
李如一的不少观点我都不很赞同,另有一些说法我也不太理解,可能是他喜欢灵感式地书写和言说,体系性还差一些。但我觉得他最让我佩服的是抓住了「真问题」。大多中文播客我都听不下去,原因诸多,其中之一就是他们都在谈伪问题,好像很严肃,姿态都正经,却几近扯淡。希望如一老师能保持更新,谈下去。

Arthur
1年前
上海
9
00:59 是我!我上电视啦

郑鹏-Pen
1年前
广东
7
36:59 Lawrence这里提到的Jonathan Haidt 新书《The Anxious Generation》,另一期播客正好有更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收听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0e8d954f66d1c1da07e120

我是凯撒
1年前
北京
5
IT公论,考古哦

拾壹
1年前
山西
5
臥槽!🥲
superluc
1年前
上海
5
节目听着听着一种焦躁感油然而起,不能说是索然无味,简直在无病呻吟。在一个崩裂的时代,谁还在关心史前互联网精神。向自己的青春告别,不鸟万还是留在记忆中吧。
Levinson
1年前
北京
4
这…什么情况
小老虎
1年前
北京
3
来了来了!很开心看到李老师又重新更新!

太上老菌
1年前
江西
3
我甚至舍不得听
firecold
1年前
北京
2
不鸟万先生

momo_inorg
1年前
上海
2
02:32 第一次知道 Trackback 还是在 The Type 的网站里:参与讨论或通过 TrackBack 推荐:Trackback URL.

托马斯白
1年前
广东
2
李如一在节目中将“embody”翻译为“肉身性”,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的原创,但这是我听过关于"embody"所有翻译里最“信达雅”的一个了,最关键的是一下子就能搞明白这个非常复杂的机器人概念。
相比之下,通用的翻译“具身性”,简直差得太远了。这个两个翻译的理解难度差了5个数量级。

Acousma
1年前
广东
1
11:24 关于suno这一段,主播觉得没有理由去听ai音乐当然可以,我们人类世界有着足够丰富的声音作品。但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今suno的创作水平不仅大有长进(例如一些电子舞曲和舒缓的氛围音乐),甚至比很多人类套路化创作的作品更有“人味”。我不认为ai音乐会取代人类音乐,但我也不知该如何品读这种“倒反天罡”的境况了。

一yiyi一
1年前
安徽
1
41:23 其实家里只要有兄弟姐妹的话,可以发明无数游戏,当然是没有电子产品的时候,看来李老师是独生子吧

双日天
1年前
江西
1
后面那段让我想起高林说过的一段话。
他说以前人要去一个远方,首先得坐上公共马车,和一帮天南地北的陌生人聊上好几天甚至一个月,在这段过程里首先会对旅程的目的地产生一定印象,会和当地人慢慢磨合,知道他们是和自己一样只是在适应另一个环境生活的普通人,等到真的到了地方见到了这些陌生的事物,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冲击。
而现代,旅行的速度越来越快,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时,对目的地的印象往往就扑面而来,到互联网时代更加严重,因为互联网的人气推送机制,它会展示一个和自己的家乡大相径庭的狭窄切面,甚至充满敌意,于是人们对远方的印象就越来越差。
过快的信息流通速度可能正是民族主义乃至各种群体对立情绪产生的原因。
HD890947s
9个月前
北京
0
54:13 多线程这事其实跟性格或者生活习惯或者个人文化素养(中性词)有关,记得新千年初流行网吧包夜很便宜(后来蓝极速的事故被禁止了)我通常前半夜打打联机游戏cs星际等,后半夜刷刷bbs或者剧集,而有次看到同桌一个适龄女青年(20来岁恋爱脑的年纪)开着流星花园视频小窗,mp3播放器,聊着oicq ,浏览着网页,充分体现windows 系统。其实很多人看电视剧或者综艺就像听播客一样当个背景音

pudan-丹
2个月前
山西
0
正是这两天在看的《混沌少年时》

pudan-丹
2个月前
山西
0
50:49 我有点社交恐惧,对于和陌生人对视有点紧张,但是害怕别人说自己不礼貌,又刻意去看,结果刻意后不自然,对方也不自然,我一直对这件事很困惑-好啦,现在人们都不喜欢不习惯,我的羞怯不会特别“不正常”,可悲的

双日天
1年前
江西
0
39:32 ……不就捉迷藏?

10rosicky
1年前
新西兰
0
新西兰最近在中小学禁用了手机